第595章 许靖央:我是宝惠的靠山(2 / 6)
。
每年春分,全国学堂停授经义,专设辩论课。议题由学生自拟,教师不得干预。首年主题便是李小荷之问:“孝与爱冲突时,如何取舍?”
结果令人震动:八成学子认为,“真正的孝,不应建立在自我牺牲之上”;更有边陲县学的学生提出:“若父母之命违背律法与良知,子女有权拒绝。”
这些言论本该惹祸,却被沈昭明尽数收录进《民思录》,呈报皇帝御览。
“父皇曾言,治国如烹小鲜。”他在奏折后附笔写道,“然若一味忌讳翻动,只会焦糊满锅。今日之youth虽躁动,却是国家血脉奔涌之象。与其压制,不如引导;与其恐惧,不如倾听。”
皇帝阅毕,久久未语。次日,竟亲赴问心书院,坐在廊下听了一场学生辩论。当他听见一个十三岁少年说出“我不怕说错话,只怕不敢说话”时,这位久居深宫的老者,竟掩面而泣。
自此,皇帝正式下诏:
**“凡年满十五者,皆可向‘问心司’提交疑问,无论内容,必得回应。”**
此令一出,天下震动。
短短月余,问心司收到来信逾十万封。
有农夫问:“为何我种田十年,反不如商人一夜暴富?”
有婢女问:“主母打骂主人,为何无人管?而我顶嘴一句,就要被打死?”
最惊人的一封,来自西北某军户孤儿:“将军说我爹战死沙场,可我亲眼见他被推下悬崖??因为他说‘这一仗不该打’。请问,这算不算谋杀?”
阿七亲自审理此案。她调阅阵亡名录,发现该营三年内竟有四十七人“意外身亡”,且皆因“言语不当”遭贬斥。更诡异的是,所有死者家属均收到厚恤金,却被迫签署“永不追责”文书。
她不动声色,将案卷封存,直送东宫。
沈昭明看罢,面色铁青。他知道,这不是个别将领跋扈,而是系统性清除异见的开端。那些所谓的“静心营”,恐怕早就在秘密运作,只不过换了名目、藏得更深。
“他们想用温柔的方式杀人。”他对幕僚说,“不流血,不见尸,只让你闭嘴、低头、遗忘。”
于是他做出一个大胆决定??重启“归心钟调查组”,由阿七领衔,赋予其巡查各州军政大权,遇紧急情况可先斩后奏。
诏书下达当日,阿七已启程北上。
她并未带兵,仅携一辆马车、两名随从。车上载着一口铜钟,非金非铁,乃是以三百七十二块碎瓷熔铸而成,每一片,都来自静语寺遗址的瓦砾。钟身无纹,唯有一行小字刻于内壁:
>“声音不会消失,除非人心先死。”
沿途所至,百姓夹道相迎。有人跪地叩首,有人默默献花,更多人只是静静站着,仿佛在确认:这个人真的回来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