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五章:战术布置(1 / 5)
原来是这样。
沈老爷子陷入沉思。
他已经想过至少十种巴特尔会逼迫他们放弃城池优势,出城迎战的方法。
但万万没想到,对方会将第三方拉进来。
要知道,双方对决,拉入第三方,那就会出现无限的可能。
最常见的便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谁是鹬蚌,谁是渔翁,不得而知,只能听天由命。
可以说,巴特尔这一步很大胆。
因为他这么做,即便是打赢了,也可能什么都捞不到,最后便宜了西域。
但!
巴特尔这一步走得太对了!
他很清楚他只有这......
春雪未融,山道上积冰如镜。一名身穿粗麻短褐的少年牵着瘦马,自玉门关外缓缓而来。他肩头结霜,脚底草鞋磨穿,却仍一步不歇地走着。马背上驮着一只破旧木箱,箱角用铁皮箍了三道,上面刻着两个字:“讲武”。
这少年名叫李延宗,正是十年前那名手持玉佩、叩拜王烈墓前的李承志之孙。当年赫连清漪一句“免试入学”,将他送入新政讲武堂。十年寒暑,他从最底层的屯田兵做起,学水利、习兵法、通民情,最终以总评第一的成绩毕业,被派往北庭都护府任巡防参军。如今奉调回伊州述职,途经此地,只为完成一桩心事。
他要将祖父遗物??那半块染血的虎符,亲手埋在王烈墓旁。
抵达书院时天已近午。守门老卒认出他来,颤声唤道:“是小李参军回来了!”话音未落,院内已有学子奔出相迎。有人高呼:“快去告诉先生!李师兄到了!”可当他们转身欲报信时,才猛然记起??先生早已不在。
赫连清漪去世三年了。
但她的影子仍在。讲堂中央那方金印依旧供奉如初,两侧楹联墨迹犹新;后山“望归亭”中,《王政纪要》静静躺在石桌之上,风吹一页,便似有人低声诵读。学生们每日清晨必来此处敬香,说是“听先生讲课”。
李延宗放下行李,独自走向灵堂。他跪在王烈与赫连清漪并列的牌位前,取出虎符残片,轻轻放在香炉之下。这一动作极轻,却仿佛压下了千钧重担。他低声道:“爷爷,我回来了。您说的没错,这片土地真的能让人挺直腰杆活着。”
当晚,飞鹰营旧部设宴为他接风。席间众人谈及往事,无不唏嘘。当年随王烈征战西域的老兵如今多已白发苍苍,有的拄拐而行,有的失目瘸腿,但他们眼中仍有光。
“你可知现在伊州百姓怎么称呼你们这些讲武堂出身的官?”一位老兵端起酒碗,声音沙哑,“叫‘王家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