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四章:忽悠瘸了(3 / 5)

加入书签

昭览奏,怒不可遏。当即将柳元楷革去一切荣衔,抄没家产,子孙三代禁仕。同时下诏天下:“自今以后,凡诬陷胡商、挑拨民族者,不论出身,一律流放沙洲苦役十年。”

    圣旨所至,民心大定。

    与此同时,赫连清漪开始推行一项前所未有的改革:设立“跨族共治村”。选取十处汉、胡混居村落,试行由汉族、突厥、粟特、吐蕃各族推选代表组成“议事会”,共同管理赋税、水利、治安等事务,并引入“百姓评议制”??每季由村民匿名投票评价官员表现,低于六成满意率者自动罢免。

    试点之初,争议四起。有老儒骂她是“乱纲常”,有豪强扬言“宁死不受胡人管”。但在第一个实施村??玉门关外的“合安里”,仅仅半年,便实现了零械斗、粮增产、讼案减半的奇迹。

    最动人一幕发生在秋收祭典上。村中汉人长老主动将祖传水渠使用权让出一半,供粟特移民灌溉果园;而粟特人则捐出全年利润的一成,为全村孩童建了一座混合学堂,教授汉文、突厥语和波斯算学。

    赫连清漪亲临剪彩,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拉着她的手哭道:“我嫁过来五十一年,头一回觉得,这家里的人,真的是一家人了。”

    她回到伊州当晚,写信给远在长安的太子:“陛下常问何为盛世?臣妾今日方悟:盛世不在宫阙巍峨,不在甲兵强盛,而在不同语言的孩子能同坐一桌读书,不同信仰的老人能在同一片土地上安度晚年。”

    李昭读信时正在批阅奏章,竟掩面泣下。次日早朝,他宣布废除所有带有“夷夏之防”色彩的律令条款,并亲自主持编纂《四海归心录》,收录各地民族融合事迹,颁行全国学校作为教材。

    春风再度吹绿河西走廊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

    一名自称“李承志后人”的少年从岭南辗转而来,手持半块玉佩,请求拜谒王烈墓。经查证,此人确系当年战死西域的校尉李承志之孙,因家族获罪流放南方,历经三代漂泊,终得脱籍北返。

    赫连清漪接见了他。少年不过十六,瘦弱却眼神坚定。他跪在王烈墓前,奉上另一块玉佩残片,两块合拢,恰好拼成一只展翅雄鹰。

    “祖父临终前说,若后人有幸归来,务必告诉王公:他没有白死。”少年哽咽道,“我们这一脉,从未忘记是谁为我们打下了这片可以抬头走路的天地。”

    赫连清漪扶起他,凝视良久,忽然转身唤来文书官:“即日起,征召李氏子孙入新政讲武堂,免试入学,优先任用。”

    她又对少年道:“你爷爷没能看到的太平,你们这一代要亲手把它守住。不是靠仇恨,而是靠建设;不是靠复仇,而是靠超越。”

    少年重重叩首。

    这一年夏天,伊州遭遇百年大旱。连续四个月无雨,田地龟裂,井水枯竭。百姓起初尚能忍耐,但到了七月,已有村庄开始抢水斗殴。

    赫连清漪亲赴灾区,却发现一个问题:并非无水,而是水利系统陈旧,上游豪强筑坝截流,下游百姓颗粒无收。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