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四章:忽悠瘸了(4 / 5)
nbsp; 她当机立断,调集飞鹰营武装护送工程队,强行拆除私坝,重修主渠。过程中,两名屯田军官试图阻挠,被当场革职押送幽州受审。她更下令开放军仓,以工代赈,组织灾民参与修渠,每日发放米粥与铜钱。
最艰难的日子里,她住在帐篷里,白天勘测地形,夜晚召集村老协商分配方案。有次途中遇暴雨,山路塌方,随从劝她返回,她却坚持步行二十里,只为查看一处险段是否加固完毕。
三个月后,黑河支流终于贯通,清水奔涌而下,浇灌干渴的土地。那一夜,无数农户点燃火把守在田头,看着水流漫过焦土,有人跪地痛哭,有人狂喜呼喊。
赫连清漪站在渠畔,浑身泥泞,却笑了。她让人取来一块青石,立于渠首,亲题碑文:
>“此水不属官,不属豪,
>属耕者之汗,属织者之手。
>凡夺水者,天诛之;
>凡护水者,民敬之。”
这块碑,后来被称为“公平碑”,成为西域十州水利管理的最高准则。
冬至那天,长安派来特使,带来一份密诏与一口紫檀木匣。密诏仅有四字:“卿如朕目。”而匣中,竟是当年王烈辞让的那枚“镇西王”金印。
随行太监低声告知:“陛下说,王公不愿称王,是谦德。但如今西域安稳、万民归心,皆因您们延续其志。这印,不是给一个人的,是给一种精神的传承。请小姐……代为保管。”
赫连清漪双手接过,久久无言。
次日,她在安西书院举行仪式,将金印供于讲堂正中,两侧悬挂王烈手书楹联:
>上联:装傻非愚,忍辱负重开新局
>下联:为民是道,鞠躬尽瘁铸丰碑
>横批:薪火相传
她对学生说:“权力会腐朽,印章会蒙尘,唯有信念不会。你们将来或许做官,或许为民,但记住??真正的高贵,是从不让自己比别人高一头,而是俯下身去,托起更多人的希望。”
岁月如河,静静流淌。
十年之后,伊州已成西域文化中心。街头巷尾,汉女披纱诵诗,胡童操琴唱曲;市集中,突厥商人用汉文记账,汉人学子向波斯医师请教医术。每年科举,女子录取人数已超三成,甚至出现母女同榜、婆媳共职的佳话。
赫连清漪年逾古稀,双目渐昏,仍坚持每日授课。她不再讲政令条文,只讲一个个真实的故事:那个十四岁的牧羊女如何成为县令,那位瘸腿老兵怎样带领村民修通隧道,还有王烈曾在风雪夜里背着发烧的孩子走了三十里山路……
有个学生问她:“先生,现在人人都说‘王政清明’,可为什么还有贪官污吏、冤案错判?”
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