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4章 大政变易天下惊(八)(1 / 2)

加入书签

    顺天府尹徐元春也向朱载坖上疏讨论了京师的市政,对于京师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沟渠和风沙的问题,风沙确实是不好解决,因为这是天候使然的问题。

    徐元春在奏疏中就说道:“燕、齐之地,无日不风;尘埃涨天,不辨咫尺。江南人初至也,甚以为苦,土人殊不屑意也。每当风起,尘氛埃影,冲天蔽日,睹面不相识,俗谓之刮黄沙,月必数次或十数次,或竟月皆然。吹扬黄沙,天地晦冥,咫尺不相见。”

    现在京师的风沙确实已经是非常之大的,这点之前戚继光也上疏说明过此事,朝廷原本设置了易州山厂,负责朝廷和皇室的柴炭供应,但是到了弘治朝,由于人口滋生,加上长期的看法,使得易州的林木资源渐趋枯竭,这使得山厂难以长期维持下去。

    嘉靖时期赵文华就曾经上疏说过:“昔以此州林木蓊郁,便于烧采,今则数百里内山皆濯然。举八府五州数十县之财力屯聚于兹而岁供犹或不足。民之膏脂日以告竭,在易尤甚。上不亏国用而下能苏民困,仁人君子尚有以念之哉?”

    到了嘉靖年间,不仅仅是京师附近的木柴资源枯竭了,甚是连原本沿边的一个地方树木也被砍伐一空,兵部为此曾经多次上疏称:“缘边隘口山木,先朝皆有厉禁,近被奸民盗采为生炭以觅利,宜申明旧约,犯者如法勿贷。”

    兵部尚书聂豹为此是极为担忧的,曾经上疏说过:“紫荆、居庸、雁门一带原系边塞,绵延数千里,旧有树木根株蔓延长成森麓,远近为之阻隔,人马不能度越。近来以公私砍伐,斧斤日增,树木殆尽。更有甚者,不顾禁令,开山成路,易险为夷。此前日虏寇破口,即由此而入,致酿庚戌之变。乞敕各关守备内外文武官严加禁约,仍差人巡捕,违禁者予以严惩。”

    杨博担任兵部尚书的时候也曾经上疏称:“西山自偏头关至山海延袤数千里,往年林木茂密,虏骑不能长驱。比来京师人口滋生,权贵竞相攀比,以致林木采伐殆尽。万一虏寇深入,何以御之?是自撤藩篱也,请严加禁约。”

    现在由于人口的增加,京师附近的树木早就被砍伐一空了,不仅仅给京师的防御带来极大的隐患,也使得京师沙尘蔓延,所以徐元春等人建议在直隶尤其是沿边广种树木,严禁砍伐,恢复当地的植被,朱载坖认为这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现在京师燃煤增加,对于燃料的供应已经不那么紧张了,应该恢复植被,治理沙化了。

    所以朱载坖下诏:“倒马、紫荆、居庸、密云、山海等关,并直隶顺天、永平、真定、保定等府,沿边空旷可栽种树木之处宜行提督、总兵、分守参将等官严督所属,于次年三月以里栽植杂树,每年春于空闲处所逐一补栽,不得虚应故事。数年后就令督抚及巡按御史点视,亦可以备缓急之用。”

    这些树木的栽种主要有官军来负责,地方官府主要是提供树苗,要先恢复当年的旧观,保证京师的防御,同时减少沙尘,对于朝廷的这个决策,戚继光等人是极为支持的,戚继光早就在提议在北直隶广泛种树,以遮蔽朝廷的筑垒地带,加强防备。

    戚继光认为这样不但可以阻挡北虏可能得进攻,同时为官军的步卒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