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粮囤上的新竹兵(2 / 2)
“起来吧,”朱祁镇忙扶他们,“你们守着粮仓,让我和城里的人有馒头吃,我也得让你们能回家,吃口娘蒸的饭。”
从京营回去的路上,朱祁镇坐在马车上,怀里揣着剩下的半个宣府馒头。车轱辘碾过落满槐花的路,发出“轱辘轱辘”的响,他忽然掀开车帘,往街边看——有百姓挑着担子卖馒头,热气从竹筐里冒出来,买馒头的人排着队,脸上都是安稳的笑。
“王振,”他指着卖馒头的摊子,声音软下来,“你看,城里的人也能天天吃热馒头,宣府的百姓也能吃,京营的兵卒也能回家吃,这样是不是就好了?”
王振顺着他指的方向看,轻声道:“是好了。陛下心里装着兵卒,装着百姓,装着馒头和回家的路,日子自然就安稳了。”
回到宫里,朱祁镇第一件事就是跑到书案前,让小太监拿纸墨。他歪歪扭扭画了个大粮囤,粮囤上站着两个竹兵,粮囤底下,百姓和兵卒围着吃馒头,连天上的太阳,都画得圆滚滚的,像个刚蒸好的热馒头。
画完,他把画送给太皇太后看。太皇太后捧着画,笑着摸了摸他的头:“咱们的小陛下,是真懂了‘民以食为天’的道理了。”
朱祁镇似懂非懂,却知道太皇太后在夸他。他跑到窗边,望着京营的方向——那里的竹粮仓上,竹兵正稳稳站着,守着满仓的粮食,守着京城里的烟火气,也守着无数个关于“热馒头”和“回家”的、踏踏实实的日子。
过了几日,李主事又来禀报,说宣府那边,百姓学着用余下的粮食种新粮,还托人问,能不能也做几个竹粮仓,放家里装粮。朱祁镇听了,立马让工部多做些小竹粮仓,送到宣府去。
“告诉宣府的百姓,”他特意叮嘱李主事,“竹粮仓能装粮,也能装念想——装着今年的收成,装着明年的热馒头,装着一家人团团圆圆的日子。”
李主事应着去了。朱祁镇又跑到宫墙根,看着那只沙燕风筝——风一吹,风筝又飞起来,翅膀尖的淡墨在蓝天上飘,像要飞到宣府去,飞到京营的粮仓上,飞到每个装着热馒头和念想的竹粮仓旁。
他忽然觉得,这天下的暖,从来都不是宫里的鹿肉汤能装下的。是粮囤上的竹兵,是百姓手里的热馒头,是兵卒回家时娘蒸的饭,是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把日子焐得热气腾腾,把人心拢得安安稳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