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粮囤上的新竹兵(1 / 2)
老兵们回家后没几日,京城里的槐树就开了花,细碎的白花瓣飘得满街都是,连空气里都裹着点甜香。朱祁镇却没心思赏槐花,一大早就让王振领着,往京营的粮仓去——前几日工部新做的竹粮仓送来了,足足二十个,堆在粮仓院里,比他上次抱的小竹兵气派多了。
“陛下怎么亲自来了?”京营指挥使见他来,忙迎上来,手里还攥着刚点完数的粮册。
朱祁镇没答,径直跑到竹粮仓旁,踮着脚摸了摸竹篾——比之前的更结实,边缘打磨得光溜,不硌手。他回头喊王振:“把那箱竹兵搬过来!”
箱子一打开,里面整整齐齐码着小竹兵,个个手里攥着细竹签枪,比之前的双枪竹兵做得更周正。朱祁镇拿起一个,往竹粮仓顶上放,竹兵稳稳立着,像真的在站岗。
“每个竹粮仓上,都放两个竹兵,”他指挥着小太监,语气认真,“告诉京营的兵卒,这竹兵守着竹粮仓,就像他们守着京城里的大粮仓,守着城里人的热馒头,也守着自己回家的路。”
指挥使听得眼睛发热,躬身应道:“臣这就吩咐下去!让弟兄们都记着陛下的话,好好守着粮仓,守着京城!”
正忙着,户部的李主事匆匆赶来,手里揣着个布包,额头上还沾着汗:“陛下,宣府那边送来回禀,说咱们拨过去的粮食,除了给兵卒吃,还余下些,当地百姓学着蒸馒头,都说比往年的粗粮顶饿。”
“真的?”朱祁镇眼睛亮了,凑过去看李主事手里的布包,“这里面是什么?”
“是宣府百姓蒸的馒头,托塘马带来的,让陛下尝尝。”李主事打开布包,里面是两个黄澄澄的馒头,比宫里的小些,掺了杂粮,却透着股子实在的香。
朱祁镇拿起一个,咬了一口——有点糙,却越嚼越香,带着地里庄稼的味道。他分给王振半个,又递给指挥使一块:“你们尝尝,这是宣府百姓做的,比宫里的馒头,多了点土气,却更暖肚子。”
王振嚼着馒头,点头道:“是这个理。百姓自己种的粮,自己蒸的馒头,才最知道日子的实在。”
那天中午,朱祁镇没回宫,就在京营的小厨房吃的饭。小厨房炖了锅杂粮粥,就着宣府百姓送的馒头,他吃了两个半。席间,京营的兵卒轮流来谢恩,说看着竹粮仓上的竹兵,就想起宣府的老兵,想起自己守着粮仓,家里人也能顿顿吃上热馒头。
朱祁镇听着,忽然问指挥使:“京营的兵卒,多久没回家了?”
指挥使愣了愣,回道:“回陛下,春耕忙,好些弟兄两个多月没回乡下家里了,怕误了地里的活。”
朱祁镇放下筷子,想了想:“那这样,每隔十天,让家住京城周边的兵卒轮休一天,回家帮着种庄稼,吃口家里的热饭。粮仓这边,轮着守,误不了事。”
这话一出,旁边的兵卒都红了眼,齐刷刷跪下磕头:“谢陛下恩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