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补名医方论2-2(2 / 3)
出现头痛、发热、恶寒(怕冷)、烦躁、口渴、腹部胀满、呕吐泄泻等症状。
药物组成:香薷、厚朴(用姜汁炒制)、白扁豆(炒制) 。
加水煎煮后,浸泡放冷,然后服用。
【集注】叶仲坚说:饮剂与汤剂稍有区别,服用剂量有固定次数的称为汤,随时服用没有次数限制的称为饮。饮剂是因为口渴而设置的,用于温热暑湿之症最为适宜。然而胃厌恶燥邪,脾厌恶湿邪,饮水过多会损伤脾脏,反而导致腹泻。治疗的方法,心下有水气的通过发汗来解决,腹中有水气的通过利小便来解决。但与其出现水湿之患后再去治疗,不如预先选用既能发汗又能利小便的药物。香薷气味芳香、性味辛温,能够发散阳气,具有贯通上下的功效,所以治疗暑病时以它为君药,以解表并利小便。佐以厚朴来祛除湿气,白扁豆来调和中焦,组合在一起制成饮剂。饮剂进入胃中,热邪消除且湿气不会留存,内外的暑邪都能得以清除。如果出现心烦口渴的症状,去掉白扁豆加入黄连,名为黄连香薷饮;加入茯苓、甘草,名为五物香薷饮;加入木瓜、人参、黄芪、橘皮、白术,名为十味香薷饮。根据症状进行加减用药,就能充分发挥香薷的作用。然而对于劳倦内伤导致的病症,必须使用清暑益气的方剂;对于内热严重、口渴明显的病症,必须使用人参白虎汤。如果此时使用香薷,会使表气更加虚弱,反而助长体内的热邪。香薷是夏季解表的药物,就如同冬季的麻黄,气虚的人尤其不能服用。现在的人不了解暑热会损伤元气,一概用香薷来代替茶饮,这就如同开门迎接盗贼一样。
黄连解毒汤
主治一切阳热火盛的病症,症状表现为面色赤红、口干,狂躁不安、心烦意乱,言语错乱、难以入眠,高热且干呕,出现吐血、鼻出血等,以及攻下之后大便仍不成形,但热邪仍然没有消除的情况。
药物组成:黄连、栀子(用量相等)、黄柏、黄芩 。
加水煎煮后服用。
【集注】汪昂说:寒到极点称为阴毒,热到极点称为阳毒。这个方剂名为黄连解毒汤,是以黄连为君药,直接解除心经的火毒。黄芩可清泻肺经火毒,黄柏能清泻肾经火毒,栀子能通泻三焦火毒,使各种火毒通过膀胱排出体外。如果大便干结坚实,就加大黄,名为栀子金花汤,通过通利大便,使火毒从大便和小便排出。一般来说,阳盛则阴衰,火盛则水衰,所以使用大苦大寒的药物,抑制阳热而扶助阴液,清泻亢盛的火邪,从而挽救将要枯竭的阴水。然而,如果不是实热之症,不可轻易使用。
【按语】黄连解毒汤、白虎汤、三黄石膏汤、大青龙汤,都可治疗表里俱热的病症。但是大青龙汤治疗表实证且壮热,里热程度较轻,主要在肌肤;三黄石膏汤治疗表实证且壮热,里热程度较深,主要在胃腑。所以一方用石膏辅佐麻黄、桂枝,一方用石膏辅佐麻黄、豆豉,都是发散太阳经之表邪,解除阳明经之里热。大青龙汤,还以杏仁、甘草、生姜、大枣辅佐麻黄,其意图专注于发散郁积在肌肤的热邪。三黄石膏汤,则以黄芩、黄连、栀子、黄柏辅佐石膏,其意图专注于清泻深入在胃腑的热邪。白虎汤治疗表热在肌肤,里热在胃腑,所以不用麻黄、桂枝来发散太阳经之邪,专门以石膏为主来清泻阳明经之热。解毒汤治疗表热在三阳经,里热在三焦,所以既不用麻黄、桂枝发散太阳经表邪,也不用石膏清泻阳明经里热,而是专门用黄连、黄芩、黄柏清泻上下内外的实火。这些情况都是太阳经的邪气侵犯到阳明经,但尚未传入阳明腑而成实热之症。如果邪气已经传入阳明腑而成实热之证,那么就应当使用三承气汤,以攻下里热。
三黄汤
主治三焦实热,各种属于实火有余的病症,尤其适用于大便秘结的情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