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补名医方论2-1(1 / 3)

加入书签

柴葛解肌汤

主治三阳合病,症状表现为头痛发热,心烦难以入眠,咽喉干燥,耳朵失聪,恶寒(怕冷)且无汗,太阳、阳明、少阳三阳病症同时出现。

药物组成:石膏、柴胡、羌活、白芷、黄芩、芍药、桔梗、甘草、葛根 。

加入生姜、大枣,加水煎煮后服用。

【注释】陶华创制这个方剂来替代葛根汤。却不知葛根汤只是治疗太阳经与阳明经病症的药物,而这个方剂以柴胡为君药,那就又可治疗少阳经病症;将其用于太阳、阳明合病,并不合适。若用它来治疗三阳合病,且表里邪气较轻的,没有不见效的。仲景在治疗三阳合病时,用白虎汤主治,是因为热邪极为亢盛。说发汗会导致谵语(神志不清,胡言乱语)、遗尿,攻下会导致额头出汗、四肢厥冷,这正是告知人们只适宜采用和解之法,不可轻易使用发汗、攻下之法。这个方剂中,葛根、白芷可解除阳明经的主要病邪。羌活能解除太阳经未尽之邪。柴胡可解除少阳经刚刚侵入之邪。佐以石膏、黄芩治疗各经之热,且主要用意在于清泻阳明经热。佐以芍药收敛诸多发散药物,使其不至于发汗太过。桔梗引领诸药上行至三阳经。甘草调和诸药,通调表里。应用于三阳经病症,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增减药物,没有不能治愈的。如果口渴引饮,加倍使用石膏,加入栝楼根,以清热生津。如果恶寒严重且无汗,减少石膏、黄芩的用量,加入麻黄,春夏时节可加重麻黄用量,以发散太阳经寒邪。如果有汗,加入桂枝,以解除太阳经风邪,这样使用都没有问题。

升麻葛根汤

主治阳明经表有热邪且伴有下利的病症,同时也可用于治疗痘疹初发。

药物组成:升麻、葛根、芍药、甘草(炙制) 。

以上四味药,加水煎煮后服用。

【集注】柯琴说:这是针对阳明经初病,具有解表和里功效的方剂,既可以用来发散表热,也可以用来治疗里虚,一个方剂而兼具两方面的长处。身体发热、自汗出,不恶寒反而恶热,这是阳明经的本证。仲景未曾设立专门治疗阳明经表证的方剂,看到阳明病初起,汗出较多且恶寒的,就用桂枝汤;没有汗且恶寒的,就用葛根汤。症状与太阳经证相同却称为阳明经病,是因为阳明经的表病是从太阳经传变而来,所以治法仍与太阳经证相同。这个方剂治疗阳明经自身发病,不用麻黄、桂枝,是担心发汗太过而耗亡津液,反而导致胃中干燥。用升麻、葛根升发胃脘的阳气,来散发肌肉的表热;用芍药、甘草清泻脾经的火热,以解除胃腑的里热。有汗能使其发散,无汗能使其停止,功效与桂枝汤相同,但已远离了生姜、桂枝的辛热,而且不需要喝稀粥来助长阳气。胃实是阳明经的里证,仲景使用承气汤三方来治疗。然而阳明经初病时,常常有热邪转移到脾而出现下利的情况,正如《内经》所说“暴注下迫,皆属于热”。下利正是胃热的征兆,所以太阳经与阳明经合病时,必然会出现下利,仲景用葛根汤来发散两阳经的表热,也就是用来治疗里热。这个方剂就是仿照此义,去掉生姜、桂枝的辛热,用升麻代替麻黄,就成为阳明经的解表方剂,而不是太阳经的解表方剂了。葛根禀性甘凉,可以发散表实,与升麻协同上升,能使清阳向上通达而浊阴下降。由此可知,芍药收敛脾阴,甘草缓和急迫、调和里气,下利自然就会停止;之所以治疗里证仍用解表药,是因为这是表实导致的下利,而不是里实所致。痘疹从里透发到表,从少阴经而出并在太阳经显现,初起时内外都有热邪,所以也适宜用凉散之剂。如果没有汗就加麻黄,有汗就加桂枝,口渴发热就加石膏,咽痛就加桔梗,头痛就合用芎芷散,头面肿就合用消毒饮,有少阳经病症就加柴胡、黄芩,火盛就加黄芩、黄连,凡是邪气在三阳经,按照这些原则加减用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