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补名医方论2-1(2 / 3)

加入书签

,没有不有效的。

参苏饮

主治因感冒风寒而出现的头痛发热,怕冷咳嗽,鼻涕和痰液黏稠,胸膈部位满闷不舒,脉象虚弱且无汗等症状。

药物组成为人参(八分)、苏叶(八分)、干葛(八分)、前胡(八分)、陈皮(八分)、枳壳(八分)、茯苓(八分)、半夏(八分)、桔梗(五分)、木香(五分)、甘草(五分)、生姜(五片)、大枣(一枚) 。

以上药物加水煎煮,趁热服用以取汗。

【注释】风寒之邪侵袭人体,若侵犯太阳经则会传经,因为太阳经主司肌表,所以使用麻黄汤、桂枝汤,使营卫通过出汗而解表。若侵犯太阴经则不传经,因为太阴经主司肺脏,所以使用这个方剂,在外可疏散皮毛之邪,在内可宣畅肺气。一般来说,邪气之所以能够侵犯人体,人体正气必定虚弱,所以以人参为君药来补益正气。皮毛与肺相合,肺受到风寒侵袭,皮毛会首先发病,所以会出现头痛无汗、发热怕冷等表症,以苏叶、葛根、前胡作为臣药来疏散表邪。肺一旦受到邪气侵犯,胸中就会化生浊气,所以用枳壳、桔梗、二陈汤(陈皮、半夏、茯苓、甘草)来清除浊气,这样咳嗽、鼻涕痰液黏稠、胸膈满闷等症状就会消除。加入木香来宣畅各种里气。加入生姜、大枣来调和各种表气。如此表里之气调和,病症也就随之解除。以这个方剂去掉人参,加入川芎,把前胡换成柴胡,名为芎苏饮。用于治疗气实且有火的患者,头痛严重时也可使用。若有气喘咳嗽症状,加杏仁来降气,加桑白皮来泻肺。与四物汤(熟地、当归、白芍、川芎)合用,名为茯苓补心汤,治疗气血两虚,以及刚生产之后,身体虚损而出现吐血,又感风寒而咳嗽的情况,最为适宜。

藿香正气散

主治外感四季不正常的时气,同时体内停积饮食,出现头痛、怕冷发热,或者霍乱导致的呕吐泄泻,又或者发作疟疾等病症。

药物组成:藿香、桔梗、紫苏、白芷、厚朴、大腹皮、半夏、茯苓、陈皮、甘草 。

以上十味药,加入生姜、大枣,加水煎煮后,趁热服用。

【集注】吴琨说:四季不正常的时气,从口鼻侵入人体,不在肌表而在体内,所以不用大量发汗的方法来解表,而是使用芳香利气之类的药物来调理体内气机。紫苏、白芷、陈皮、大腹皮、厚朴、桔梗,都是气味浓烈、行气作用较强的药物,因此能够纠正不正常的时气;茯苓、半夏、甘草则是甘平之药,是用来培养中焦脾胃之气的。如果病症属于太阳经病,那么与这个方剂毫无关系,伤寒病脉象沉且发热,以及原本元气虚弱的人,还有夹阴发热的患者都应当禁忌使用。另外,金不换正气散,就是平胃散(苍术、厚朴、陈皮、甘草)加上半夏、藿香,凡是受到山间瘴气侵袭,以及到远方不适应当地水土,出现吐泻下利的,都以它为主进行治疗。因为平胃散可以平复脾胃湿邪,消除瘴气,半夏的燥性可以醒脾,藿香的芳香可以开胃。之所以称为“正气”,是说它能够纠正不正常的时气。

白术防风汤

主治春、夏、秋三季外感寒邪,同时内伤生冷食物而出现发热症状,以及脾泻、肠风等病症。

药物组成:白术(三钱)、防风(二钱)、甘草(一钱) 。

以上三味药,若患者无汗则用苍术代替白术,并加葱白、生姜;若有汗则用白术,加生姜。

【集注】柯琴说:这是王好古颇为得意的方剂,仿照仲景麻黄汤、桂枝汤的组方思路,而制成的平和轻剂。然而,这是治疗太阴经的方剂,可以调理脾胃的风湿之邪,但不能治疗太阳经的风寒,也不能治疗阳明经的表证,以及少阳经的半表半里之症。《内经》所说的春季被风邪所伤,邪气留滞缠绵而导致洞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