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科技管理制度创新探索(3 / 6)

加入书签

对接企业的教授岗位,让有技术、有经验的教师能集中精力搞横向合作,不就能解决 “精力分散” 和 “经费不稳定” 的问题吗?我立刻组织科室里的同事开会讨论,初步拟定了 “产学研特聘教授” 的认定标准:持续 3 年以上,到款横向科技经费每年 200 万元以上,或当年到校1000万元以上的横向经费,且在合作企业中有明确的技术转化成果。

    定标准时,我特意把 “每年 200 万” 作为底线 ,这个金额既能保证教师有足够的精力投入横向合作,又能让企业看到学校的诚意;而 “1000万” 则是为了吸引那些能承接重大产业项目的人才,毕竟这样的项目对学校和企业来说都是双赢。我心里也有过顾虑:会不会有人觉得标准太高?但转念一想,产学研特聘教授不是普通的荣誉,而是要真正承担起校企合作的重任,标准太低反而会让这个岗位失去价值。

    消息传出去后,王立教授第一个报了名。他把手里的纵向项目交接给了团队里的年轻教师,全身心投入到横向合作中。没过多久,他就和一家大型石化企业签订了三年期的战略合**议,每年到款经费稳定在 300 万以上,还在企业里建立了 “联合实验室”,专门针对企业的废水处理难题开展定制化研究。更意外的是,这个岗位还吸引了校外的人才,一位在环保企业工作多年的高级工程师,因为去年牵头为学校引进了一笔 1200 万的横向经费,符合 “当年到校 1000 万” 的条件,主动申请入职,成为了学校的第二位产学研特聘教授。

    “以前企业找学校合作,像在‘打游击’,这次找这个教授,下次可能就换了人。” 我在后续的校企座谈会上,听到企业负责人这样评价,“现在有了产学研特聘教授,我们知道该找谁,合作起来也放心,这才是真正的‘长期伙伴’。” 看着企业负责人满意的笑容,我心里也松了口气:还好当初坚持了那个标准,这个岗位总算真正发挥了作用。

    二、设立异地研究院:把 “实验室” 建到产业一线

    设立产学研特聘教授解决了 “人” 的问题,可 “距离” 的障碍,又成了我新的牵挂。去年冬天,我带队去苏南的一个装备制造产业园区考察,当地一家企业的负责人拉着我抱怨:“我们想和贵校合作开发一款精密检测设备,可你们的老师每次来都要坐四个小时高铁,现场调试一次得来回跑两趟,光在路上就耽误了不少时间。有时候设备出了紧急问题,等老师赶过来,生产线都停了大半天。”

    我在园区里转了一整天,踩着冰冷的水泥地,走进一家家企业的车间,看着机械臂不停运转,却因为一个小小的检测误差而暂停生产。园区负责人告诉我,这里聚集了近百家装备制造企业,很多企业都有和高校合作的需求,但普遍反映 “高校离产业一线太远,响应速度慢”。我站在园区的办公楼前,看着来来往往的货车和车间里亮起的灯,忽然有了个想法:为什么不在产业集中的地区,设立学校的异地研究院或成果转化分中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