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科技管理制度创新探索(4 / 6)
心?这样既能就近对接企业需求,又能让教师的技术成果快速落地,还能避免老师们在路途上浪费时间。
这个想法的推进,远比我预想的要难。首先是选址,我先后跑了苏南、浙北三个产业园区,对比了租金、政策支持、企业密度等多个因素,每次都要和园区负责人谈上大半天,还要实地考察周边的交通和配套设施。有一次为了确认一个园区的电力供应是否能满足实验室需求,我特意等到晚上,跟着电工去配电室看设备参数,冻得手都僵硬了。最终选定苏南那个园区,是因为当地政府承诺提供三年免租金的场地,还能协助对接企业资源,这对学校来说能节省不少成本。
然后是人员调配,需要从学校各个学院抽调有企业合作经验的教师常驻。一开始还有些教师犹豫,担心异地工作影响家庭,有位年轻教师就跟我说:“鹿科长,我孩子才三岁,要是去苏南常驻,一周才能回家一次,实在放心不下。” 我挨个找他们谈话,承诺 “弹性工作时间”,增加校外补贴,可以每周在苏南工作四天,周五回校;还协调学校解决了常驻教师的住宿和子女入学问题,比如把教师子女安排进学校附属的幼儿园,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
2014 年春天,“江城科技大学(苏南)装备制造研究院” 正式揭牌。研究院就设在园区的孵化器里,1000 平方米的空间里,划分了实验室、办公室和成果展示区。揭牌当天,就有三家企业当场签订了合**议。其中一家企业的负责人笑着说:“以前我们要等学校的老师来,现在大学研究院就开在隔壁,有问题随时能沟通,上个月我们提出的检测精度优化需求,老师们一周就给出了方案,这效率以前想都不敢想。” 我看着研究院里忙碌的教师和企业代表,心里格外踏实,把 “实验室” 建到产业一线,不仅是空间上的延伸,更是学校科技管理理念的升级,科研终于不再是 “关起门来做实验”,而是真正走到了产业中去。
三、剩余经费灵活使用:给科研团队 “留足后劲”
解决了 “人” 和 “空间” 的问题,我又把目光投向了横向课题的经费管理。我记得去年年底,材料学院的一个团队在结题时,还剩下 23 万元经费,团队负责人来找我,想用钱做一个后续的小实验,完善之前的技术成果。可按照当时的规定,剩余经费必须收回学校,不能再用于项目相关的研发。那位负责人攥着经费报表,语气里满是惋惜:“鹿科长,那 23 万虽然不多,但足够我们做一次关键的材料性能测试,要是能留下来,我们的成果转化可能会快半年。现在收回去,这个技术就只能先放着,说不定过阵子就被别的团队赶超了。”
他走后,我翻遍了学校的经费管理文件,发现横向课题的剩余经费管理,一直沿用的是纵向项目的规定 ——“结题后剩余经费收回,统筹使用”。可横向项目和纵向项目不同,很多横向项目的技术成果需要后续的优化和迭代,比如根据企业的反馈调整参数,或者针对新的应用场景做适配,剩余经费往往是团队用于 “首尾” 和 “拓展” 的关键资金。如果把这笔钱收回,不仅会打击团队的积极性,还可能导致一些有潜力的技术成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