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汪大爷:涸泉之困与梨林夜思(3 / 7)

加入书签

她想起脲桶说过的话:“梨树林是前朝隐士所植,每至月夜,梨花能照见人心。“

便转身走向梨树林,月光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像一道孤独的剪影,踩碎了满地的槐花。

梨树林里暗香浮动,万千梨花在枝头静默,月光下如覆了一层雪,可她却觉得那白色像一层霜,冻得她指尖发疼。

绕着大院走了三圈,青石板上的露水浸湿了她的鞋尖,寒意从脚底升起,顺着腿肚往上爬,像无数细小的虫在啃噬。

黎杏花最终停在汪二爷门前,门上的铜环在月光下闪着冷光,像一只微睁的眼,环上刻着的缠枝莲纹已被岁月磨平。

她抬手叩门的瞬间,听见自己的心跳如鼓,震得袖口的银镯子轻轻作响,那是汪大爷去年生辰送的,当时他说:“杏花,戴上这个,保平安。“

如今镯子冷得像冰,贴着皮肤,却暖不了心。

门“吱呀“开了条缝,煤油灯的光晕漏出来,照亮汪二爷半边脸,眼下的青黑如墨,像被人打了一拳。

白天在集市上的精明干练此刻荡然无存,眼中只剩疲惫与警惕,像一只受惊的狐狸:“就为这事?“

黎杏花注意到他领口的盘扣未系,露出古铜色的锁骨,喉结在灯光下滚动,她连忙移开目光,落在他身后屋内的八仙桌上,桌上放着半壶酒和两个酒杯,其中一个杯口有淡淡的口红印,颜色是镇上胭脂铺卖的“醉海棠“,她心头一紧,故作镇定:“二爷就行行好,告诉我吧,深更半夜的......“

她的声音忽然软下来,像春日柳条拂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哀求,“你大哥好歹是村里的体面人,被人如此作践,我这当嫂子的岂能不管?“

汪二爷避开她的目光,望向院角的老花椒树,花椒刺在月光下闪着寒光,像无数细小的刀,扎得他眼睛生疼:“嫂子还是别问了,知道了心里更难受。“

黎杏花上前一步,袖口滑落,露出皓白的手腕,腕上的玉镯碰在门框上,发出清越的声响,那是她母亲的陪嫁,玉质温润,曾被母亲摩挲了二十年:“到底怎么回事?他好端端的,为何要把自己灌醉?“

她的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急切,月光下,她眼中的水光让汪二爷心头一震,仿佛看到了五年前那个在梨树下接过他大哥递来梨花的新妇,那时她眼中的光,比天上的星子还亮,而不是此刻这般布满血丝,像被泪水泡过。

“他想去闹新房,“汪二爷叹了口气,声音被夜风揉碎,散在院子里,像一地碎玻璃,“被新郎官的姑姑拦住了。“

“凭什么?“黎杏花的声音陡然拔高,惊飞了屋檐下的燕子,翅膀扑棱声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像两面小鼓在敲,“闹新房是规矩,多少人进去讨喜,为何独独拦他?“

“那老婆子说话直,“汪二爷顿了顿,声音低下去,像沉入井中的石头,每一个字都带着寒意,井水漫过他的头顶,“她说......说大哥没子嗣,进去怕冲了喜气,还说'连自家炕头都捂不热,凑别人家的热闹做什么'......“

话音未落,黎杏花如遭雷击,踉跄着后退半步,手撑在门框上,指甲掐进木头里,木屑扎进指缝,疼痛却比不上心口的钝痛。

那疼痛像一把生锈的剪刀,在她胸腔里绞动,夜风吹过,她披散的发丝遮住半张脸,看不清表情,只有肩头在微微颤抖,像秋风中的落叶。

墙角的蟋蟀突然噤声,整个院子陷入死寂,只有老花椒树在风中发出“沙沙“声响,像在低声叹息,又像在嘲笑这对夫妻的困境。

她想起去年隔壁王小子娶亲时,汪大爷挤在人群里闹新房,回来时口袋里装满了喜糖,笑着往她手里塞,那时他的眼睛多亮啊,像含着两颗星子,哪像现在这样,总是布满红血丝,像熬了整个冬天的灯油。

“他就为这话..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