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o章 秦王府玄龄荐奇士帷幄中如晦决机锋(2 / 4)

加入书签

路将领为二十万大军的粮草调度争得面红耳赤,是杜如晦,那个平日沉默寡言、面容清癯的参军,在纷乱中起身,仅凭几根算筹,半炷香的功夫,便将纷繁复杂的粮道、民夫、消耗厘得一清二楚,条分缕析,分毫不差。

那时帐外月色清冷,照在他平静无波的脸上,竟有种洞悉一切、料事如神的光彩。

是啊,王佐之才!

岂能任其流于外郡,为他所用,甚至为他人所用?

“备马!

即刻入宫!”

李世民抓起搭在屏风上的狐裘大氅,声音因激动而有些嘶哑。

但他脚步刚迈出两步,却又骤然停住,深吸一口气,压下胸中翻涌的情绪,沉声道:“不,此时入宫,徒惹猜疑。

先去杜府,我要亲自见见克明。”

杜宅的书房,比秦王府的值房还要简陋几分。

一盏油灯,一张木案,杜如晦正俯身案前,就着昏黄的灯光,用细毫笔在绢帛上缓缓绘制陕州的山川舆图。

见秦王深夜雪中到访,他脸上并无多少意外之色,只是从容搁笔,将绘了一半的地图轻轻推向前来。

“大王请看,陕州地当要冲,北控河东盐铁之利,南扼潼关咽喉之道,西望长安,东接洛阳。

若臣奉命赴任,当在此处、此处设卡筑垒,以固根本。”

他指点着地图上的几处关隘,语气平淡得像是在讨论明日天气。

李世民却一把按住了舆图,目光如炬,紧紧盯着杜如晦:“克明!

你可知我今夜冒雪而来,所为何事?”

杜如晦抬起眼,迎上李世民焦灼而锐利的目光,淡定自若:“臣自然知道。

为避嫌,亦为用人。

太子殿下忌惮大王势大,陛下圣心默运,意在制衡朝局,此乃帝王之术,无可厚非。

然则……”

他话音一顿,忽然起身,走到墙边一个不起眼的旧书匣前,取出一卷用蜡封好的名册,双手奉与李世民,“这是臣近日拟就的秦王府属官补缺名单,请大王过目。

调离之人虽可惜,然天下英才,未必尽在眼前。”

烛火摇曳下,房玄龄与李世民相视一眼,俱是心中一惊。

李世民迅展开名册,但见上面罗列的人名、籍贯、才能评语,密密麻麻,竟有数十人之多,其中不少是名声不显却颇具实才的寒门士子,或因战乱流离失所的能吏,其遴选之精当,考量之周详,远胜于被调走的那几位。

杜如晦此举,非但早有准备,更是以退为进,借势布局。

就在秦王府内部为这场无声的人事调动而暗流涌动之际,洛阳城一处幽静的馆驿内,一场关乎去留的暗谈也在进行。

此地已无战火痕迹,大唐的旗帜在城头飘扬,但空气中仍弥漫着新旧交替的复杂气息。

原李密麾下记室李玄道,被暂时安置于此,等候朝廷的落。

他并未像其他降臣那般四处钻营,只是每日在房中静坐,翻阅随身带来的几卷书籍,其中便有那本边角磨损的《庄子》。

这日,房门被轻轻叩响。

来访者是奉旨安抚东都、并负责甄别降臣的唐朝重臣,态度客气却带着审视。

寒暄过后,对方似是无意间提起:“李记室真是好定力。

如今东都初定,人心浮动,阁下却能静心读书,令人佩服。

听闻昔日魏公(李密)帐下,亦好黄老之术?”

李玄道放下书卷,神色平静:“天下扰攘,所求不过一定字。

魏公昔日抱负远大,然时运不济。

如今海内渐清,大唐天命所归,正是由乱入定之时。

庄子云:‘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往日纷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