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o章 秦王府玄龄荐奇士帷幄中如晦决机锋(3 / 4)

加入书签

如同涸辙,何必念念不忘?不如顺应时势,各觅江湖之远。”

这番言语,既点明了自己无意纠结过去恩怨的态度,又暗含对大唐统一的认可,说得滴水不漏,又不失气节。

那重臣听罢,目光中闪过一丝赞赏,不再多问,又闲聊几句便起身告辞。

不久后,一份关于李玄道“识时务、有才学、无悖逆之心”

的考评便悄然呈送长安,为其日后得以启用铺平了道路,而他的名声,也通过特定渠道,传入了正在广罗人才的杜如晦耳中,最终被纳入那份重要的荐贤名单。

十日后的常朝,气氛微妙。

李渊端坐御榻,听取各部奏事。

当议题涉及官员迁转时,李世民出列,郑重呈上奏疏,以秦王府事务繁剧、离不开杜如晦统筹为由,恳请陛下收回成命,准许杜如晦留任原职。

李渊静静听完,目光在殿中扫过,掠过太子李建成看不出表情的脸,掠过裴寂若有所思的神情,沉吟片刻,竟是爽快地准了所奏,仿佛之前那纸调令从未生过一般。

退朝时,百官鱼贯而出,李建成在廊下缓步而行,恰好与房玄龄并肩,他似是随意地开口,声音不高不低,却足以让附近几位大臣听清:“听闻玄龄公近日为天策府招揽贤才,不遗余力,真是辛苦了。”

房玄龄立刻躬身,言辞谦恭得体:“太子殿下谬赞。

为朝廷举荐贤能,本是臣子分内之事,不敢言辛苦。”

然而,在他低垂的宽大袍袖之内,手指却不由自主地微微收紧。

他眼角的余光瞥见,齐王李元吉正在不远处的朱漆柱子旁,与几位武将高声谈笑,但那目光,却似有似无地,不时瞟向这边。

当夜,天策府几位核心要员密议于书房。

杜如晦提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之策:表面上遵从朝廷调令,让部分次要属官安心外任,甚至可示弱以麻痹对手;暗地里,则借此机会,将精心挑选的可靠之人安插到这些地方职位上,尤其是那些看似不起眼却关乎粮草、驿传、信息的枢纽之地,悄然编织一张属于秦王府的信息与影响力网络。

房玄龄则献上新拟定的《求贤令》草案,建议借文学馆招贤纳士的合法外衣,更大张旗鼓地延揽天下寒门才俊,既充实自身,又可营造重视人才的良好声望,与东宫主要依靠关陇贵族和前朝旧臣的路径形成鲜明对比。

“好!

好一个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李世民击节赞叹,多日来的阴郁一扫而空,“就让那些人以为得计,我们正好暗中落子,布局天下!”

三日后,长安城内外已是银装素裹。

杜如晦在秦王府内设下简单的宴席,为几位即将离京赴任的旧日同僚饯行。

酒过三巡,菜添五味,席间虽有勉励之语,却总透着一股淡淡的离愁别绪。

杜如晦执一壶温酒,悄然离席,来到庭院中。

凛冽的寒气扑面而来,他深吸一口,随即提起酒壶,将清冽的酒浆缓缓倾洒在皑皑白雪之上,酒香混着雪气,弥漫开来。

房玄龄不知何时也跟了出来,立在他身后,轻声问道:“克明在此祭奠何人?”

杜如晦仰望漫天飞舞、似乎永无止境的雪花,缓缓道:“非祭人,乃祭势。

祭这些日子以来,那些看不见的刀光剑影,那些消散于无形的唇枪舌剑。”

他收回目光,看向房玄龄,“玄龄,今日一别,各赴前程,他日重逢,不知又是何等光景,是否还能如今日这般,对坐饮酒?”

同一片雪花,也无声地飘落在东宫耀眼的琉璃瓦上,积了薄薄一层。

暖阁内,李建成听着心腹探子低声回报秦王府饯行宴的细节,双手按在暖玉案面上,沉声道:“杜如晦终究是留住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