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9章 天策府秦王开新秩文学馆群彦登瀛洲(3 / 4)
妙的状态,既不让太子兄长与秦王二哥任何一方轻易取胜,消耗彼此的实力,又要确保自己在最关键的时刻,拥有足以扳动最终天平的力量。
他试射时出的张狂笑声,惊起了司空府檐角栖息的寒鸦,扑棱棱飞向灰暗的天空。
而远处天策府文学馆的烛火,依旧彻夜未熄,与东宫长明的灯光,在长安的夜幕下,形成了无声的对峙。
市井之间,关于天策府和文学馆的传说,也开始带着神话色彩流传开来。
西市的胡商信誓旦旦地对同行描述,曾亲眼目睹十八道金光,在深夜落入秦王府方向,宛如天神下降。
终南山某处道观里,一位颇有声望的老道则对香客声称,夜观天象,现帝星所在的紫微垣旁,莫名新添了十数颗辅星,光芒虽暂微弱,然其势不可小觑。
这些荒诞不经的谣传,飘进永兴坊那些深宅大院时,那些历经北周、隋、唐数代更迭、嗅觉敏锐的老牌贵族们,正不动声色地焚毁一些与某些边将、某些失势旧臣往来的密信。
他们从这“十八学士”
的设立中,嗅到了与以往截然不同的气息,新一轮更加深刻、更加残酷的权力洗牌,已然随着天策上将府的开衙而拉开了序幕。
最精妙而耐人寻味的隐喻,来自负责外交的鸿胪寺。
一位高丽使臣在暗中抄录“十八学士”
的名号与事迹时,负责接待的译官在解释“瀛洲学士”
这一称谓时,或许是有意,或许是无心,将传说中的海外仙山“瀛洲”
,翻译成了“神灵渡海栖息之地”
。
这个充满神秘色彩的误译,后来随着高丽使团传入日本遣唐使的耳中,竟逐渐演变成秦王麾下有“蓬莱仙岛降临之神人辅佐”
的传说。
这个美丽的误会,在异邦的典籍里被不断演绎,闪烁了千百年,成为这段历史一个诡谲而遥远的注脚。
几日后,雪下得最大的那个夜晚,李世民摒退随从,独留褚亮一人。
褚亮字希明,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唐初着名文学家、政治家,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秦王府十八学士”
之一,也是着名书法家褚遂良的父亲。
他在隋唐之际以文才显名,是贞观时期文化建设的重要参与者。
褚亮出身于江南士族,先祖世代为官。
他自幼聪敏好学,博览群书,文采出众,很早就享有才名。
他最初在南朝陈出任官职。
陈亡后,隋文帝杨广闻其名,召他为东宫学士。
隋炀帝大业年间,他任太常博士,后因与杨玄感交往密切,受其谋反事件牵连,被贬为西海郡司户(治所在今青海一带)。
不久,隋末天下大乱,褚亮被西北割据势力薛举任命为黄门侍郎,掌管文书机要。
武德元年(618年),薛举之子薛仁杲被李世民击败,褚亮随即归顺唐朝。
李世民久闻其名,对他十分礼遇,请他至自己的秦王府担任文学(官职名,负责典籍校勘、教授生徒等),成为李世民重要的文学顾问。
李世民被封为“天策上将”
后,为网罗人才,在宫城西设文学馆,遴选十八位饱学之士,称为“十八学士”
。
褚亮位列其中,与杜如晦、房玄龄、虞世南、孔颖达等人齐名。
他们不仅为李世民提供咨询,还时常讨论典籍,赋诗唱和,极大地提升了秦王幕府的文化声望和政治影响力。
李世民命阎立本为十八人画像,褚亮为画像作赞,传为佳话。
此刻,二人踏着积雪,步入静谧的文学馆。
馆内烛火通明,映照着四壁悬挂的十八学士画像。
画像上的人们,或儒雅,或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