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章 济北道吴汲破贼寇灵州杨师道斩胡骑(2 / 4)
巡视。
他面容清癯,带着浓重的书卷气,眼窝深陷,布满血丝,显示出极度的疲惫,但腰杆却挺得笔直。
他便是此刻济州城内万众瞩目的英雄,治中吴汲。
“吴使君,若非您当机立断,调度有方,我等恐怕早已城破人亡,济州百姓亦遭涂炭了。”
身旁那位满脸虬髯、身披创伤的守城将领,语气中充满了由衷的敬佩,甚至带着一丝后怕。
数日前,当徐圆朗亲率两万精锐叛军突然兵临城下时,济州城几乎陷入了绝境。
刺史恰因巡视下属各县而不在城中,群龙无,守军仅三千余人,且多为府兵,面对数倍于己、气势正盛的叛军,恐慌情绪迅蔓延。
是这位平日里只在府衙处理文书卷宗、看似文弱的治中吴汲,在关键时刻站了出来。
他以惊人的冷静和魄力,迅稳定军心,组织民夫,分配防务,将一座摇摇欲坠的城池,硬生生锻造成了一块啃不动的硬骨头。
叛军昼夜不停地猛攻,云梯、冲车、箭雨轮番上阵。
吴汲虽不谙武艺,却深通谋略。
他亲自登上城楼,观察敌军动向,哪里攻势猛,便调集预备队支援;哪里出现缺口,便立即组织人手填补。
他甚至指挥城中工匠,连夜赶制出大量的滚木礌石、铁汁金汤,给攻城的叛军造成了惨重伤亡。
七天七夜,他几乎未曾合眼,始终与守城将士同在。
然而,叛军人数占优,久守必失。
在第七天的傍晚,吴汲望着城外连绵的叛军营寨和己方将士疲惫不堪的面容,知道必须行险一搏了。
他想起古书上的记载,一个大胆的计策在心中成形。
当夜,月黑风高。
吴汲动员全城百姓,凑出了数百头耕牛。
他在这些牛的角上绑缚利刃,牛尾上捆扎浸透油脂的芦苇。
待到子夜时分,叛军营中灯火稀疏,大部分军士陷入沉睡之时,济州城门悄然打开。
随着吴汲一声令下,兵士们同时点燃牛尾上的芦苇,受惊的牛群如同数百团移动的火球,出惊恐的咆哮,疯狂地冲向叛军大营!
火牛所到之处,帐篷被点燃,栅栏被冲垮,叛军从睡梦中惊醒,只见火光冲天,无数“火兽”
横冲直撞,顿时乱作一团,自相践踏死者不计其数。
济州守军趁势掩杀,呐喊声震天动地。
徐圆朗猝不及防,以为唐朝援军赶到,吓得魂飞魄散,仓皇率残部溃退百里,一路不敢停歇。
此刻,站在城头的吴汲,望着城外狼藉的战场和远遁的烟尘,脸上并无太多喜色,反而更添凝重。
他深知,徐圆朗虽败,但未伤根本,济州的威胁远未解除。
而他这个被迫拿起武器的文人,未来的路又该如何走?
与此同时,在北疆灵州(今宁夏灵武)的旷野上,则是另一番景象。
秋日的塞外,天高云淡,长风呼啸。
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血腥味和草料烧焦的气息。
战场尚未完全打扫完毕,阵亡战士的遗体被陆续抬走,无主的战马在远处悲鸣。
身为主帅的灵州总管杨师道,并未身着华丽的甲胄,只是一身便于行动的寻常戎装,正在几名核心部将的簇拥下,巡视着这片刚刚经历血与火洗礼的土地。
“禀总管,初步清点完毕,此战共斩突厥骑兵三千一百余级,俘获完好战马五千三百匹,其余辎重、弓刀、皮甲无数!”
部将的声音带着难以抑制的兴奋。
以灵州守军为主力,取得如此战果,堪称一场大胜。
然而,杨师道的脸上却看不到多少喜悦,反而笼罩着一层深沉的忧色。
他望着北方苍茫的地平线,沉声道:“斩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