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章 济北道吴汲破贼寇灵州杨师道斩胡骑(3 / 4)

加入书签

虽多,然处罗可汗主力未损,此人桀骜贪婪,遭此挫败,必不甘心。

传令各部,不得有丝毫松懈,加固城防,广布斥候,谨防突厥卷土重来。

同时,立即起草捷报和请援文书,六百里加急送往长安,向陛下禀明战况,并请求增派兵马粮草,以备长期坚守。”

作为隋炀帝的堂侄,当朝皇帝的堂妹夫,杨师道的身份极为特殊。

他既是大唐的皇亲,身上又流淌着前朝皇室的血脉。

这种身份,让他行事格外谨慎,也促使他必须用实打实的军功来证明自己对大唐的忠诚和价值。

三日前,突厥处罗可汗亲率五万精锐铁骑,趁着秋高马肥、草黄马壮的最佳时机,大举南下,兵锋直指灵州,意图撕开大唐的北疆防线,重现当年突厥铁骑驰骋中原的“辉煌”

敌众我寡,形势危急。

杨师道并未选择一味死守孤城。

他深知突厥人野战的优势,也明白己方步兵为主的特点。

他制定了一个大胆的“诱敌深入,聚而歼之”

的计划。

他先派出数支小股骑兵,伴装与突厥前锋接战,然后佯装不敌,节节败退,刻意示弱。

处罗可汗连胜数阵,骄心大起,认为唐军不过如此,不顾部下劝阻,率领大军长驱直入,进入杨师道预先选定的伏击区域,那是一片相对狭窄、不利于骑兵大规模展开的河谷地带。

当突厥大军主力完全进入埋伏圈后,随着杨师道一声令下,灵州军中最为精锐的陌刀手如墙而进,从两侧高地突然杀出!

这些手持长大陌刀的壮士,身披重甲,专门克制骑兵。

但见刀光如林,挥舞之下,人马俱碎!

与此同时,埋伏已久的弓弩手万箭齐,射住阵脚,切断突厥退路。

突厥骑兵在狭窄地带进退失据,优势尽失,顿时陷入混乱。

一场激战,从午后持续到黄昏,突厥军大败亏输,处罗可汗在亲卫拼死保护下,才得以狼狈逃脱。

此刻,杨师道考虑的,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政治上的影响。

这场胜利,必须尽快让长安知晓,既要彰显大唐军威,也要凸显他杨师道的忠勇可嘉。

当两场大捷的详细战报由兵部尚书在朝堂上朗声读出时,太极殿内再次爆出热烈的欢呼。

李渊的喜悦溢于言表。

他当即颁下圣旨,声音中气十足,传遍大殿:“济州治中吴汲,临危受命,以文臣之身,行武将之责,保境安民,力挫强敌,其功至伟!

着即擢升为济州刺史,赐爵关内侯,食邑五百户,以彰其功!”

“灵州总管杨师道,沉着果毅,指挥若定,大破突厥,扬我国威,厥功甚伟!

加封为左卫大将军,实封三百户,其所部将士,论功行赏!”

封赏既下,群臣拜贺。

房玄龄适时出列,进言道:“陛下,此二捷来得正是时候。

济州之胜,可极大震慑徐圆朗等东方叛逆,使其不敢再窥觑中原;灵州之捷,则足以警示突厥及各边塞异族,大唐国威不可轻侮。

更重要的是,此双喜临门,恰在新政推行之际,宛若天助,可令天下臣民知我新政得天之佑,利于诏令畅行无阻。”

杜如晦也深以为然,补充道:“玄龄兄所言极是。

尤其可喜者,乃是吴汲以文官立此赫赫战功,正显陛下用人不拘一格,唯才是举。

此事传扬开去,对天下寒门士子将是莫大的鼓舞,亦是对那些倚仗门第、对新政阳奉阴违者的一记警钟。”

果然,随着捷报以官报文的形式迅传遍各州县,各地对新政推行或明或暗的抵触情绪明显减弱。

而最直接的战略影响是,正在河北与李世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