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3章 新安江吴王纳土武德殿唐旌授符(3 / 5)
更深沉的考量:“玄龄兄所言极是。
徐圆朗叛逆于东,是为一逆;汪华归顺于南,是为一顺。
一逆一顺,恰似阴阳流转,正反相衬,足见天命人心尽在陛下。
此讯传开,必能大振我军士气,大挫逆贼锋芒!”
李渊脸上的阴霾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难以抑制的喜悦,甚至眼眶都有些微微热。
他统治的核心地带关中、河东,此刻正承受着巨大的军事压力,南方广袤的土地,还处于萧铣等割据势力的控制下。
汪华所在的歙州(今安徽黄山一带),虽地处东南一隅,却如同楔入江南腹地的一颗钉子,其地“襟山带江”
,群山环抱(黄山、白岳),新安江及其支流蜿蜒贯通,易守难攻更是出了名的。
得到它,不仅兵不血刃地拿下了一块富庶稳定的根据地,更重要的是,为将来经略江南,彻底平定萧铣,打开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战略门户。
“快!
宣!
宣歙州使者上殿!”
李渊的声音洪亮,回荡在殿堂之中。
很快,一名风尘仆仆的使者,在宦官的引导下,步履沉稳地步入大殿。
他身着江南特色的绢布衣袍,脸上带着长途跋涉的憔悴,但眼神却清澈而坚定。
他手中高高举着一卷用锦缎包裹的文书,行至御阶之前,推金山,倒玉柱,行了一个庄重的大礼。
“臣,奉吴王……不,歙州总管汪公之命,特来朝见天子,奉上歙、宣、杭、睦、婺五州舆图、户籍册籍!
计二十八县,十万户百姓,良田万顷,仓廪充盈,自此……自此悉数归顺大唐,永为藩臣!”
使者的声音起初因激动而微颤,但说到后面,已是字字铿锵。
李渊再也坐不住了,他竟亲自步下御阶,走到使者面前,伸出双手,稳稳地将其扶起。
这一举动,让满朝文武都微微动容。
“使者辛苦,快快请起。”
李渊温言抚慰,目光落在使者手中那沉甸甸的图籍上,仿佛看到了那一片片山水、一座座城池、一户户生民,“汪卿……不,汪总管,保境安民十余载,使一方百姓免于涂炭,此乃大功于天下!
今日又能深明大义,顺天应人,使五州之地重归王化,免去刀兵之灾,更是功在社稷,泽被苍生!
朕心……甚慰,甚慰啊!”
他握着使者的手,久久没有松开,那股自内心的欣喜和感激,透过掌心传递过去。
使者感受到天子的诚意,眼眶也瞬间红了,只是连连叩,哽咽难言。
次日,武德殿内举行了更为正式的朝会,专门商议如何安置汪华及其部众。
争论是难免的。
有的大臣认为,汪华毕竟僭越称王多年,虽主动归顺,亦应稍示惩戒,或削减其地盘,或调离其故地,以防尾大不掉。
但以房玄龄、杜如晦为的重臣则力主怀柔。
“陛下,”
房玄龄剖析道,“汪华在地方根基深厚,民心依附。
今若骤削其权,恐寒了归顺者之心,亦可能激起五州之变。
不若待之以诚,授以高爵实职,使其感念天恩,则东南可定,更为日后招抚萧铣、沈法兴等树立典范。”
杜如晦更是直言:“此正乃‘不战而屈人之兵’之上策。
陛下得一汪华,胜得十万精兵。
且其治政有方,五州富庶,正好可为朝廷平定北方提供粮饷支持。”
李渊深以为然。
他本就是极富政治智慧的开国雄主,深知在天下未定之时,笼络人心远比计较虚名重要。
他最终一锤定音:
“汪华保境安民,功莫大焉;举地归唐,忠义可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