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3章 新安江吴王纳土武德殿唐旌授符(4 / 5)
>着即授汪华为歙州总管,总管五州诸军事,封越国公,食邑三千户。
其麾下文武官吏,各依原职留任,望其同心协力,共安黎庶。”
这道旨意,既给予了汪华极高的荣誉和实际的权力(总管五州军事),又显示了唐朝的信任(旧部留任),可谓恩威并施,恰到好处。
九月廿五,武德殿内举行了盛大而庄严的授职仪式。
旌旗仪仗,森然列队;钟鼓礼乐,庄重肃穆。
歙州使者再次入殿,这一次,他代表的是即将成为大唐越国公的汪华。
在百官注视下,他恭敬地跪接诏书、金印和紫袍玉带。
那一刻,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
殿中祝贺之声此起彼伏,人人都明白,这不仅仅是接纳一个藩镇的归附,更是大唐走向真正统一的重要里程碑。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迅传遍天下。
正在河北前线与刘黑闼苦战的唐军将士,闻讯士气大振;而困守兖州的徐圆朗,则感到脖颈上的绞索又紧了一分,军心愈涣散。
历史的天平,正在向着大唐帝国无可逆转地倾斜。
喧嚣过后,夜阑人静。
李渊在两仪殿的书房里,单独召见了秦王李世民。
地图再次被展开,烛光下,父子二人的身影投在墙壁上,显得格外高大。
“汪华归顺,确是解了朕一块心病,也为尔等日后经略江南,铺平了道路。”
李渊指着地图上歙州的位置,语气恢复了平日的冷静与深邃,“然而,世民啊,切不可因此懈怠。
东南虽得一钥,然门户初开,根基未稳。
萧铣据有荆襄,拥兵四十万,船舰千艘,乃是心腹大患。
北方的刘黑闼,更是当前燃眉之急。
接下来……该是集中全力,彻底解决河北问题的时候了。
你的担子,不轻啊。”
李世民目光锐利,沉声应道:“儿臣明白。
汪华归顺,已断萧铣一臂,刘黑闼孤悬河北,败亡只是时日问题。
请父皇放心,儿臣必当竭尽全力,早日平定北方,再图江南!”
李渊看着英气勃的儿子,欣慰地点了点头,目光再次投向地图上那片广袤的、尚未完全插上大唐旗帜的河山,眼神中充满了憧憬与凝重。
而此时,千里之外的歙州城。
新安江的秋水,在月光下静静地流淌,江面泛着细碎的银光。
州府之内,烛火通明。
已届中年的汪华,正轻轻抚摸着刚刚由长安快马送来的大唐诏书、越国公的金印和崭新的紫色官袍。
他的手指划过冰凉的印绶,眼神复杂。
十余年的光阴,仿佛就在眼前。
从大业末年的天下大乱,他为了保护乡梓起兵,到逐渐拥有五州之地,在这片群山环抱的土地上,努力经营,劝农桑,兴文教,使这里成为乱世中难得的安宁之所。
他自称吴王,更多是一种自保和维系秩序的需要,而非真正的帝王野心。
他深知,在这群雄逐鹿的舞台上,自己终究只是一个“保境者”
的角色。
如今,李唐王朝如日中天,统一之势已不可阻挡。
继续割据,或许能偏安一时,但最终难免兵戎相见,让这片他守护了十余年的土地再遭战火。
归顺,是代价最小、也最符合百姓福祉的选择。
他用十余年的经营,为这片土地换来了一个和平融入大一统王朝的机会,也为跟随他的文臣武将,找到了一条最好的出路。
他走到窗前,望着窗外熟悉的山水轮廓,听着隐约的江水声,心中百感交集。
有卸下重担的释然,有对过往岁月的唏嘘,也有对未来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