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3章 新安江吴王纳土武德殿唐旌授符(2 / 5)
政治考量;虚构但合理地扩充汪华在歙州的背景故事;最后可以加入一些历史意义的深化思考。
需要注意保持历史真实性,所有关键事件和人物不能篡改,但在细节描写和人物心理上可以合理挥。
可以着重描写环境氛围、人物神态、心理活动等,使故事更加丰满。
准备采用多视角叙事,既展现长安朝廷的视角,也展现歙州汪华的视角,最后再回到历史意义的宏观视角。
扩写后需要保持文章的整体性和连贯性,避免显得松散。
可以在关键情节处设置一些象征性的细节,比如舆图、官服、新安江水等,作为贯穿全文的意象。
好的,我将参照《长安的荔枝》那种细腻、生动且带有一丝历史苍凉的笔触,为您扩写和润色这段内容。
请注意,我会在尊重基本史实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文学想象和细节填充,使其更具画面感和文学色彩。
武德四年秋·长安与歖州的抉择
武德四年的长安,九月将尽。
秋日的阳光,像是被细细筛过一般,清澈而透亮,洒在太极宫的重檐翘角上,给冰冷的建筑镀上了一层温和的暖意。
庭前的槐树,叶子已染上了淡淡的金黄,风过处,便有几片旋舞着落下,带着一种安详的静谧。
然而,这秋高气爽的惬意,却丝毫透不进太极殿那沉重的大门之内。
殿内,空气凝重得仿佛能拧出水来。
昨日,兖州传来的急报,如同一声闷雷,在朝堂上空炸响:徐圆朗僭越称王了。
这消息,像一块沉甸甸的巨石,压在皇帝李渊和每一位大臣的心头。
天下未靖,窦建德余部刘黑闼在北边搅得风云变色,如今东方又起烽烟,帝国的版图上,仿佛到处都在漏风。
李渊端坐在御座之上,眉头紧锁,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紫檀木的扶手,出沉闷的“笃笃”
声。
他听着殿下群臣或激昂、或谨慎的议论,目光却似乎穿过了大殿,投向了远方烽火连天的疆场。
这位大唐的开国皇帝,脸上已刻满了风霜与疲惫,但眼神深处,那股扫平群雄、一统海内的锐气,仍未消磨。
“陛下,”
宰相之一房玄龄的声音打破了沉闷,他出列躬身,语调沉稳,“徐圆朗虽桀骜,然其地狭兵寡,只需遣一上将,辅以精兵,可平之。
眼下心腹之患,仍在河北之刘黑闼,切不可因东方一隅而乱了全局方略。”
另一侧的杜如晦刚要接口,殿外忽然传来一阵急促而清晰的脚步声,伴随着侍卫的高声通报:
“报——!
歙州使者到!
吴王汪华遣使奉表,愿率五州之地归顺朝廷!”
这一声通报,像是一道闪电,劈开了殿内浓稠的压抑。
原本低语纷纷的朝堂,霎时间安静下来,落针可闻。
所有人的目光,都齐刷刷地投向殿门方向。
就连御座上的李渊,也猛地直起了身子,身体微微前倾,脸上写满了难以置信。
“谁?何人归顺?”
李渊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急促,“可是那个……据守歙州十余年,人称‘吴王’的汪华?”
“陛下,正是此人!”
房玄龄反应极快,脸上已浮现出惊喜之色,他立刻奏道,“汪华自大业末年起兵,据有歙、宣、杭、睦、婺五州之地,十余年来,保境安民,劝课农桑,使其治下宛若世外桃源,不与四方强藩争锋。
其虽僭号,然行止与割据作乱者迥异。
今陛下天威浩荡,四海归心,汪华审时度势,举地来归,此实乃陛下圣德感召,亦是我大唐天命所归之明证!”
杜如晦也立刻补充,他的语气中带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