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弋阳少年擎义帜光州总管纳唐旌(2 / 3)

加入书签

,站在武官班的秦王李世民已然转身,他目光炯炯,声音清朗有力,瞬间压过了所有的窃窃私语:

“老大人此言差矣!

岂不闻‘英雄出少年’?汉之霍去病,十八岁率八百骁骑深入大漠,封狼居胥,成就不朽功业;三国之周瑜,年少统兵,赤壁一把火,奠定三分天下。

卢祖尚能在隋末板荡之中,于群雄环伺之下,独守光州一隅,使百姓安居,城池完固,此非大才,何以能为之?”

他转向御座,躬身行礼,语气斩钉截铁:“父皇!

儿臣以为,卢祖尚主动来归,正显其审时度势之明!

朝廷正当示以旷荡之恩,授以方面之任,如此,方可令天下未归之豪杰看清:我大唐量才用人,唯才是举,不论年齿!

此乃彰显朝廷气度、收取四海人心之上策!”

李世民的这番话,如同洪钟大吕,在殿内回荡。

他本身也是年轻统帅,深知勇气与魄力的价值,更懂得在开创时期,打破常规的重要性。

李渊看着英气勃的儿子,又扫视了一眼群臣,脸上露出了赞许的笑容。

他心中的天平,早已倾斜。

“秦王所言,深合朕意。”

李渊的声音沉稳而充满力量,“卢祖尚以少年之身,保境安民,已显其能;今又顺天应人,举地来归,更见其忠。

朕岂能因年少而疑之?拟旨:授卢祖尚为光州总管,封弋阳郡公,食邑二千户。

其麾下将佐官吏,一仍其旧,望其同心协力,为国守土!”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光州城。

淮河水汽氤氲,笼罩着这座古老的城池。

相较于长安的朝堂博弈,这里的氛围更为务实且紧张。

刺史府内,年仅十九岁的卢祖尚并未穿着华丽的官服,而是一身利落的戎装。

他站在城垣之上,目光扫过城外蜿蜒的淮水和平整的田野,眉头微蹙,似乎在思索着什么。

他的人生,被乱世急剧地催熟。

隋炀帝遇弑,天下分崩离析,家族和地方父老将守护家园的重担压在他这个少年肩上。

他不得不周旋于各方势力之间,曾被迫向势大的王世充表示臣服,但内心深处,始终向往着真正的秩序与安定。

他冷眼观察着天下大势,李唐王朝崛起于关中,一路东进,政令清明,将士用命,尤其是秦王李世民,英武之名传于四海,让他看到了结束乱世的希望。

汪华归顺的消息传来,更让他坚定了决心:是时候为光州,也为自己的未来,选择一个正确的归宿了。

“主公,朝廷的使者仪仗已到三十里外。”

部下的通报打断了他的沉思。

卢祖尚深吸一口气,眼神变得无比坚定:“传令下去,打开城门,军民肃整,随我出城,恭迎天使!”

这一刻,他不再是那个需要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年轻守将,而是即将融入一个崭新帝国版图的地方重臣。

他整了整腰间的佩剑,抚平戎装上的褶皱,步伐稳健地走下城楼。

光州城下,旌旗招展。

唐使手持黄绢诏书,立于临时搭建的香案之前。

卢祖尚率领州中文武官员,整齐跪拜在地。

诏书的内容与长安朝议的决议一致,那“光州总管”

、“弋阳郡公”

的封赏,既是对他过去功绩的肯定,也是对他未来效忠的期许。

“臣卢祖尚,蒙陛下天恩,不以臣年少力薄,授以重任,封以显爵!

臣……敢不竭尽股肱之力,守此土,安此民,以报陛下知遇之恩于万一!”

他清越的声音回荡在城门口,带着少年人特有的锐气,也透着一份越年龄的沉稳与决绝。

当他双手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