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弋阳少年擎义帜光州总管纳唐旌(3 / 3)
过那沉甸甸的诏书和印信时,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责任落在了肩上。
消息再次以六百里加急的度传回长安。
这一次,李渊不再仅仅是喜悦,更有一种大局将定的从容。
他下令在武德殿举行更为盛大的庆典,庆贺这接连而来的“双喜临门”
。
殿中钟鼓齐鸣,雅乐高奏。
当卢祖尚的使者代表主公恭敬地接过象征权力和荣誉的印信时,满朝文武的道贺声如山呼海啸。
庆典之后,杜如晦与房玄龄并肩走出大殿,望着秋日高远的天空,杜如晦低声感叹:“玄龄兄,光州一归,徐圆朗在东南便彻底成了孤家寡人。
我军自光州东出,可直趋其腹地,他与江淮的联系被彻底切断,败亡只是时间问题了。”
房玄龄点头称是:“不仅如此。
光州与先前归顺的歙州,一北一南,遥相呼应,如同为我大唐经略江南架起了两道稳固的桥梁。
日后平定萧铣,此二州必为前哨与粮仓。
陛下与秦王殿下的战略布局,已然成型。”
他们的判断很快得到了印证。
当光州归顺、卢祖尚被授以总管之职的消息传到兖州,徐圆朗大惊失色。
他原本还指望能依靠淮南地区的粮草和潜在支援苟延残喘,如今后路被断,军心顿时溃散,部下逃亡者日众。
这致命的一击,比任何军事进攻来得都更加彻底。
夜色中的两仪殿,烛火通明。
李渊与李世民再次站在那幅巨大的地图前。
“东南之势,大抵定矣。”
李渊的手指从歙州滑到光州,画了一条清晰的线,“汪华、卢祖尚,一南一北,皆为识时务之俊杰。
他们不仅献上了土地和人口,更献上了人心所向。
世民,接下来,我们可以心无旁骛地对付河北了。
刘黑闼……是时候做个了断了。”
李世民的眼中闪烁着锐利的光芒,他拱手道:“父皇英明。
河北将士早已摩拳擦掌,只待一声令下。
儿臣必当一劳永逸,平定北方!”
而此刻的光州城头,已是唐军旗帜飘扬。
夕阳的余晖将城墙染成一片金红。
年轻的弋阳郡公、光州总管卢祖尚,手按剑柄,巡视着防务。
落日的金光勾勒出他年轻却坚毅的侧脸。
他深知,自己的选择,不仅让光州百姓免于战火,更在不知不觉间,推动了天下统一的巨轮加向前。
乱世即将结束,一个崭新的、强大的帝国,正冉冉升起。
他,以及他所守护的这座城池,已然成为这个伟大时代的一部分。
读者朋友们,揭开大唐盛世帷幕的历史纪实小说《大唐凌烟志》已震撼连载!
作者凌云朗月依据唐史典籍,以独到视角为您再现那段波谲云诡的三百年。
在这里,您将亲历玄武门之变的血色黎明,解密凌烟阁功臣的宦海沉浮,见证贞观盛世背后的权力博弈,了解全国各地古今人文地理。
本部作品将持续每日更新,敬请追更!
期待您在章节评论区,分享独到历史观,推演历史谜题,交流阅读感悟,让我们共同拨开千年迷雾,探寻那些被千年时光尘封的真相。
一部《大唐凌烟志》,半卷江山血泪史。
明日更,不见不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