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弋阳少年擎义帜光州总管纳唐旌(1 / 3)

加入书签

武德四年(621年)九月廿二日的长安,秋意已浓。

太极殿飞檐下的铜铃,在带着凉意的风中叮咚作响,声音清越,传得很远。

就在几天前,歙州汪华归顺的喜悦尚未散去,那五州之地带来的安稳感,如同在帝国东南方向打下的一根稳固桩基,让朝廷上下稍稍松了一口气。

然而,李渊深知,这偌大的天下,如同一盘未终的棋局,一子的落下,固然可喜,但远未到高枕无忧之时。

巳时三刻,正是朝会商议军政要务最酣之际,议题依旧围绕着如何彻底剿灭徐圆朗、应对河北刘黑闼的顽抗。

殿内的空气因连日议事而显得有些混浊,香烟缭绕中,大臣们的面容带着疲惫与凝重。

突然,殿外由远及近传来一阵异常急促的马蹄声,踏在承天门外的御街上,清脆而惊心,打破了皇城的肃静。

紧接着,是宫门守卫接力似的传报声,一声比一声高,一声比一声近:

“东南六百里加急——!”

“光州军报——!”

殿内的议论声戛然而止。

李渊的心头下意识地一紧:六百里加急?莫非是徐圆朗又有异动?或是萧铣趁机北犯?群臣的目光齐刷刷投向殿门,空气中弥漫开一种紧张的期待。

一名风尘仆仆、甲胄上沾满泥点的信使,几乎是踉跄着被内侍扶进大殿。

他扑倒在地,双手高高举起一封插着羽毛的紧急文书,声音因激动和缺氧而嘶哑:

“陛下!

喜报!

光州刺史卢祖尚,遣使奉表,愿举全州军民归顺大唐!”

一瞬间,太极殿内静得能听到烛花爆开的噼啪声。

随即,“嗡”

的一声,如同巨石投入深潭,惊叹和议论之声骤然炸开。

李渊猛地从御座上站起,因为动作太快,眼前的冕旒剧烈晃动起来。

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光州?卢祖尚?可是那个……年未弱冠便据守光州的卢祖尚?”

侍立在侧的房玄龄立刻跨步出列,脸上洋溢着难以置信的喜悦,朗声奏道:“陛下,正是!

光州(今河南潢川)地处淮水上游,北接中原腹地,南控江汉门户,乃连接东南与中原的咽喉锁钥之地!

卢祖尚虽年少,然在乱世中能保境安民,使光州独善其身,足见其能!

今其来归,实乃天佑大唐,陛下圣德所至!”

兵部尚书也紧接着出列,语气中充满了军事家的敏锐:“陛下,房相所言极是!

光州归顺,意义重大!

其地东临徐圆朗叛军巢穴,我军得此据点,犹如在叛军肋部插入一柄尖刀,东进之路豁然开朗!

自此,我军可从光州直下寿春,彻底切断徐圆朗与江淮乃至萧铣势力的潜在联系,使其成为瓮中之鳖!”

喜悦如同暖流,迅席卷了整个朝堂。

连续两次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天命所归的象征,对于提振因连年征战而略显疲态的帝国信心,有着无可估量的作用。

然而,在一片庆贺声中,一个沉稳而略带疑虑的声音响起,出自一位须皆白的老臣:

“陛下,老臣以为,虽可喜可贺,然亦需谨慎。

卢祖尚年方十九,不过一少年郎。

虽有名声,毕竟阅历尚浅,根基未固。

光州战略地位如此重要,授以总管重任,统摄一方军政,是否……是否略显仓促?万一……”

这话像一颗小小的石子,在欢快的溪流中激起了一丝涟漪。

一些保守的官员也微微点头,表示确有同感。

重用少年人,在讲究资历与经验的官场,总是一件需要掂量的事情。

不等李渊开口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