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窦夏兵败幽州听信谗言猛将蚀骨(2 / 5)
理坐标。
因此,高士兴的崛起之路,同时折射出窦建德军事集团的独特生态。
高士兴其祖籍渤海蓚县(今河北景县),隋大业七年(611年)窦建德在漳南聚众反隋时,年仅二十二岁的高士兴以&0t;善驰射,能日行三百里&0t;的特长被擢为斥候队正。
在随后征讨郭绚、薛世雄等战役中,高士兴逐渐展现出越普通骑将的战术眼光。
大业十三年(617年)河间之战,他建议窦建德&0t;伪退诱敌,设伏七里井&0t;,导致隋朝名将薛世雄中伏身亡;武德元年(618年)攻陷聊城后,又是他力排众议保留宇文化及麾下的骁果卫建制,为窦建德组建重甲骑兵奠定基础。
这种兼具勇猛与谋略的特质,使他在窦建德&0t;宽厚驭下&0t;的统治风格中脱颖而出,武德二年(619年)获封博陵郡公,成为夏政权核心决策层中最年轻的成员。
当年,窦建德命令高士兴北征幽州李艺的战略布局,实为多重地缘政治博弈的产物。
当时中原战场正值关键转折。
唐军已击溃刘武周,李世民正率主力围攻洛阳王世充,而窦建德虽控制河北大部,却面临三面困局,西有太行山阻隔难窥并州,南与王世充结盟掣肘难以全力南下,唯北方的幽州罗艺新附李唐立足未稳。
若此时趁机攻取幽州既可解除侧翼威胁,更能打通与高开道、突厥的联络通道,获取战马资源。
更微妙的是,突厥处罗可汗武德三年四月刚册封窦建德为&0t;定杨可汗&0t;,北征幽州既是履行盟友义务,也是向突厥证明实力的政治表演。
夏军高士兴所部三万人马中,特意编入了八百突厥附离骑兵,这些头戴豹皮帽、背负复合弓的草原武士,将成为撕开幽州防线的尖刀。
武德三年五月初三,高士兴大军自河间府开拔,选择的进军路线暗藏玄机。
他没有沿永济渠直扑幽州治所蓟城(今北京),而是取道平州(今卢龙),迂回至鲍丘水(今潮白河)上游。
这条被称为&0t;幽燕锁钥&0t;的河谷走廊,既能避开李艺经营多年的潞县(今通州)、昌平防线,又可利用初夏水势较缓的鲍丘水进行后勤运输。
五月十七日,夏军前锋抵达狐奴县(今顺义东北),在此建立粮草中转基地。
高士兴采纳降将曹旦建议,分兵两路,命偏师五千人佯攻昌平,吸引守军注意;主力则夜渡沽水(今白河),企图突袭军都陉(今居庸关)。
这个精心设计的&0t;声东击西&0t;之策,却因一个意外事件流产。
五月二十日夜,突厥附离骑兵在渡河时惊起群雁,鸣叫声被唐军斥候察觉。
而李艺的应对堪称经典。
这位久经沙场的幽州统帅,在接到警报后立即识破高士兴的真实意图。
他亲率两千轻骑驰援军都陉,同时密令蓟城守军大张旗鼓地&0t;增筑城防&0t;,营造主力仍在城内的假象。
五月二十一日拂晓,当高士兴主力抵达军都陉南口时,等待他们的是李艺精心布置的死亡陷阱。
狭窄的山道上堆满浸透火油的枯木,两侧崖顶埋伏着三百名幽州弩手,这些使用四石蹶张弩的射手,配备的特制&0t;燕尾箭&0t;能在百步内穿透双层皮甲。
更致命的是,李艺提前派人掘开上游堰坝,汹涌的洪水在夏军半渡时突然冲下河谷。
战时,高士兴部的突厥附离骑兵当其冲,战马在急流中惊蹶,八百精骑折损过半。
战受挫的夏军被迫后撤三十里,在笼火城(今顺义区南彩镇)重整旗鼓。
笼火城这个地名,源自汉代在此设立的&0t;锻铁营&0t;,因日夜炉火不熄而得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