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裴寂支援浍州战役惨败暴露文臣统兵的缺陷(1 / 4)

加入书签

武德二年(619年)十月初,刘武周派遣宋金刚进攻浍州,该城由齐王李元吉(唐高祖李渊第四子)所辖部将驻守。

前文讲到过,在刘武周、宋金刚进攻太原时,李唐皇家“败家子”

李元吉就已经畏战逃回长安城。

李元吉任并州总管时,驻守太原,其治下防务松弛,《资治通鉴》称其“骄侈不恤士卒”

,导致山西防务整体薄弱。

浍州作为太原防线南翼支点,兵力部署本就不足,再加上主帅李元吉临阵脱逃,面对宋金刚精锐部队的突袭更显孤立。

宋金刚采取“闪电战术”

,自介州(今山西介休)沿汾河谷地急南下,避开唐军主力布防区域,直扑浍州。

其军以突厥骑兵为前锋,利用机动优势切断浍州与晋州(今临汾)联系。

唐军仓促闭城固守,但宋金刚部凭借兵力优势(史载“众至数万”

)昼夜轮番攻城,并架设云梯、冲车等器械。

唐军终因“城中粮械不支”

,守军士气迅崩溃。

攻城战持续约十日,宋金刚以火攻焚毁浍州南门,突厥骑兵率先突入,守军溃散。

城破后,宋金刚纵兵掳掠,“丁壮悉戮,子女财货尽没”

,浍州在这场战役中遭受严重破坏。

唐初浍州位于今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一带(部分学者认为其治所可能在今翼城县东或曲沃县北)。

具体辖区大致涵盖今翼城县、曲沃县部分区域,属临汾市管辖。

唐高祖武德年间(618-626年),浍州为独立州级政区,直接隶属中央,未归其他州管辖。

唐初虽未正式确立“道”

为行政区划,但按监察分区概念,浍州属河东道(涵盖今山西省全境及周边部分地区)。

浍州设立于武德元年(618年),下辖翼城、绛县、曲沃等县。

贞观十七年(643年)废浍州,辖地并入绛州(治今新绛县),此后未再复置。

浍州地处汾河谷地南段,控扼太原(并州)与蒲州(今永济)之间的交通要冲,是唐代河东防御体系的关键支点。

其境内有浍水(今浍河)流经,故以水为名。

宋金刚攻陷浍州后不久,唐高祖李渊任命裴寂为晋州道行军总管,负责抵御刘武周、宋金刚的进攻。

裴寂是李渊太原起兵的核心谋臣,深得信任,但缺乏军事经验。

李渊因信任其忠诚而委以重任。

裴寂作为太原起兵的核心谋臣,虽深得李渊信任,却从未独立统军作战。

史载其性格优柔寡断,对军事谋略尤为生疏,此番临危受命实属仓促之举。

面对宋金刚大军的凌厉攻势,裴寂只是一味地接连派遣使者,催促虞州、泰州两地的百姓躲进城堡避难,并且烧毁他们的存粮物资,采用传统的坚壁清野之策。

然而,这位谋臣并非实战经验丰富的将领,却在错误的时机错用了良策。

&0t;坚壁清野&0t;作为古代军事防御的重要策略,其精髓在于将固守与资源管控相结合。

所谓&0t;坚壁&0t;,即通过加固城墙、深挖壕沟、增设箭楼等手段提升防御工事的抗打击能力。

战国时期墨子明的&0t;悬门&0t;机关、汉代边关常见的瓮城结构,都是这种理念的具象化体现。

而&0t;清野&0t;则是对战场环境的彻底改造,不仅要将粮草牲畜转移至安全地带,还需破坏桥梁道路、填埋水井,甚至提前收割未成熟庄稼,使入侵者陷入&0t;野无所掠&0t;的绝境。

这种策略的实战价值在官渡之战中得到充分验证。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面对袁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