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裴寂支援浍州战役惨败暴露文臣统兵的缺陷(2 / 4)
十万大军压境,在延津、白马等地实施战略性后撤时,命人将沿途粮仓尽数焚毁。
当袁绍前锋文丑率部追至延津南坡,只见焦土千里,连饮马的水源都被填埋。
疲惫的冀州军不得不从后方转运粮草,这为后来曹操奇袭乌巢创造了战机。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诸葛亮北伐时多次因粮道过长受阻,若曹魏能更彻底地执行清野策略,或许街亭之战的结局会有所不同。
真正将&0t;坚壁清野&0t;挥到极致的,当属曹操北征乌桓之役。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军穿越卢龙塞时,张辽建议&0t;焚积聚,徙人畜&0t;,但曹操展现出更高明的战略眼光。
他不仅迁移边民入关,更在撤退路线上预设补给点,这种&0t;清野而不绝生机&0t;的做法,既断绝了乌桓劫掠的可能,又为远征军保留了回旋余地。
当塌顿单于在白狼山现曹军踪迹时,其部族既无充足粮草支撑持久战,又找不到熟悉地形的向导,最终在机动战中全军覆没。
不过这种策略犹如双刃剑,其成功与否取决于三个关键要素:先是时机的把握,过早清野会动摇民心,过迟则难阻敌锋;其次是执行力度,东晋淝水之战前,谢玄派人在八公山布设疑阵,配合淮北地区的全面清野,使前秦军产生&0t;草木皆兵&0t;的错觉;最后是民生保障,唐代裴寂在河东强驱百姓入城却不备粮仓,反酿成民变,正是忽视了这个核心要义。
纵观战史,能将攻防节奏与资源调配如此紧密结合的策略,唯&0t;坚壁清野&0t;堪称冷兵器时代的系统工程。
裴河东大地笼罩在烽烟之中,晋州城楼上,裴寂攥着诏书的手指微微白,远处驿道上逃难的百姓正拖家带口涌向城门。
&0t;大人,虞州急报!
&0t;参军捧着沾满尘土的军文匆匆登阶,&0t;宋金刚的前锋已过霍邑,沿途堡寨尽数陷落。
&0t;
裴寂望着城下哭喊的流民,突然转身将青铜灯盏重重砸在地图上的浍州位置:&0t;传令各州,即刻焚粮入堡!
&0t;
裴寂作为晋州道行军总管,未直接救援浍州残部,反在晋州(今临汾)实施&0t;坚壁清野&0t;“焚粮驱民”
政策,紧急向虞州(今山西平陆)、泰州(今山西万荣)派遣使者,强令百姓焚毁田间未及收割的庄稼,驱赶数万人口迁入城堡。
时值秋收时节,此举不仅断绝百姓口粮,更因城堡内缺乏粮仓储备,导致大量老弱妇孺冻饿而亡。
河东各地怨声四起,民间流传&0t;宁逢突厥,不逢官军&0t;的愤慨之言。
这种自毁根基的做法,为后续动乱埋下祸根。
虞州郊外,金黄的粟田腾起滚滚黑烟。
老农死死抱住粮袋跪在田埂上:&0t;军爷行行好,这是全家过冬的口粮啊!
&0t;
督粮校尉的横刀在夕阳下泛着冷光:&0t;裴总管有令,颗粒不留!
&0t;
马蹄声里,燃烧的麦穗在暮色中化作点点星火,远处城堡方向传来婴儿断续的啼哭。
十月初,面对裴寂不合时宜的“大破坏”
战略,夏县豪强吕崇茂趁势聚众起事。
夏县,即今山西省运城市所辖夏县,坐落于中条山西麓与运城盆地东缘交汇处,这片土地自北魏太和十八年定名以来便承载着华夏文明的厚重记忆。
相传此地乃夏朝都城安邑故址,汾河支流涑水河蜿蜒而过,在稷王山与中条山的环抱中,孕育出独特的战略地位。
唐代的夏县不仅是河东道绛州辖下的行政单元,更是维系帝国命脉的关键锁钥。
东南境的虞坂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