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江南割据势力混战杜伏威深谙乱世生存之道果断降唐(1 / 5)
武德二年(619年)九月,沈法兴割据势力攻占了有&0t;据三吴之会&0t;的漕运重镇毗陵(今江苏常州)后,望着舆图上东起扬州、西抵江州、南含越州的江南膏腴之土广袤的江淮之地,自诩已握有南朝梁武帝旧疆,遂在毗陵宫中黄袍加身,自称梁王,定都毗陵,改年号为延康,并设置了文武百官,效仿南朝典章设置三省六部,俨然重现梁朝气象。
常州,是座有着3200年文字记载史的古城,古称毗陵、晋陵、兰陵,静卧于江苏省南部的太湖之滨。
春秋时期,这里曾是延陵邑所在,吴国公子季札的封地浸润着最初的文明曙光。
隋大业三年(607年),位于此地的漕运咽喉升格为毗陵郡,运河帆影里开始书写新的篇章。
唐武德三年(620年),&0t;常州&0t;之名正式镌刻进历史长卷,自此历经宋元明清,明成化七年(1471年)修筑的砖石城墙形制,至今仍能在《武阳城隍图说》中窥见当年雄姿。
漫步青果巷斑驳的石板路,明清码头遗址与运河水闸诉说着&0t;漕运咽喉&0t;的往昔辉煌,而三公里外的京杭大运河世界遗产碑则见证着古今水脉的传承。
这座城市的工业基因早在南朝齐梁时期便已萌芽,当年冶铁作坊的火光,如今化作中车集团车间里高铁列车的银色流光,天合光能的生产线上,光伏板正将千年阳光转化为绿色能源。
在季子祠的银杏树下,儒家的仁礼之风与天宁寺的梵钟清音交织;梳篦博物馆里,百年老匠人手持牛角梳坯,将&0t;宫梳名篦&0t;的非遗技艺刻入新时代的年轮。
站在沪宁高铁常州站的玻璃穹顶下,东望是集聚29所院校的大学城智慧群落,西眺可见每四台国产工业机器人中就有一台诞生的智造矩阵。
春秋淹城遗址公园内,三维水影技术正将&0t;三城三河&0t;的春秋气象投射在夜空,而在瞿秋白纪念馆的梧桐道上,全国个&0t;历史街道数字孪生系统&0t;让明清城墙在数字空间重生。
当&0t;常州眼&0t;摩天轮的霓虹照亮夜空,这座工业文明城市正以新能源产业集群为笔墨,在长江三角洲的版图上续写文明传奇。
从沈法兴僭位的毗陵宫阙残砖,到智能车间里机械臂舞动的弧光,千年时空在此叠印成一部流动的史诗。
公元619年九月初七,当沈法兴的玄甲军踏破毗陵城门时,大运河的漕船正载着吴郡的稻米溯流北上。
这座被《元和郡县图志》称为&0t;三吴襟带,漕运咽喉&0t;的重镇,此刻城头翻卷的&0t;沈&0t;字大纛下,四十六岁的枭雄正以剑尖划过青石城墙。
自晋陵故城至运河新渠,每一道刻痕都浸透着南朝的风云记忆。
隋末唐初,群雄并起,以&0t;梁&0t;为号者除沈法兴外,尚有据江陵的萧铣与盘踞朔方的梁师都。
萧铣以南梁皇室后裔自居,梁师都则凭据战国梁地旧称,而沈法兴的称王底气既源于祖上沈约曾为梁武帝重臣,更因毗陵控扼大运河咽喉的特殊地位。
然其治国之术与先贤背道而驰,
是夜,毗陵宫旧址燃起三百火把,沈法兴身着仿制梁武帝的十二章纹衮服,在《梁书·武帝纪》的朗朗诵读声中,将象征江南正统的青铜夔纹鼎置于丹墀之上。
&0t;今复梁祚,当承天景命!
&0t;随着太祝官高呼,新铸的&0t;延康通宝&0t;如雨洒落,青铜钱文上的篆书&0t;梁&0t;字在火光中明灭。
三省六部官署连夜开衙,尚书省廊下悬着沈约《宋书》的誊抄卷轴,门下省案头摆着《梁律》残篇,连侍中的玉笏都刻意仿制南朝形制。
但在这刻意营造的梁风雅韵之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