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节二:磐石的解密(2 / 6)
整个监测站的 “感知网络”,每一个传感器节点都是他的 “指尖”,每一条数据流都是他的 “触觉”。
在静流的意识感知中,宇宙的背景噪音呈现出丰富的形态:
脉冲星 PSR J0437-4715 的信号是一条银灰色的稳定光带,每 5.75 毫秒闪烁一次,边缘锐利如刀锋,这是他最熟悉的 “宇宙时钟”,每次感知到它,静流都会在意识中标记 “安全 / 常规”;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是一片弥漫的暖白色薄雾,温度恒定在 2.725 开尔文,偶尔会因星际尘埃的遮挡出现微小的阴影,这些阴影被他归类为 “自然扰动”;
仙女座星系 M31 的射电信号是一团淡紫色的云絮,内部夹杂着红色的细丝(代表恒星形成区的电磁辐射),每次云絮的形态变化,都会被他记录为 “星系演化常规数据”。
这种感知并非冰冷的参数读取,而是带有温度的 “交互”—— 静流会将稳定的脉冲星光带视为 “老朋友的问候”,将微波背景的暖雾当作 “宇宙的呼吸”。他的意识核心如同漂浮在数据海洋中的孤岛,大部分时间都在平静地观察这片海洋的潮汐,直到那份异常报告如同一滴冰水,落在他的感知边缘。
最初,这滴 “冰水” 只是意识网络边缘一个微弱的刺痛 —— 来自编号 “远翼 - 73” 的传感器节点(位于监测站最外侧的光子捕捉翼末端,指向银河系外侧旋臂),信号强度仅比背景噪音高 3.2 个标准差,相当于在暴雨中听到一根针落地的声音。若不是静流在意识中设置了 “异常边缘过滤” 程序(专门捕捉那些接近阈值的微弱信号),它早已被淹没在数据瀑布中。
“提取信号片段,建立独立分析通道。” 静流的意识指令瞬间传达到监测站的处理系统,全息投影屏的一角立刻弹出一个黑色的小窗口,窗口内跳动着一条淡金色的波形 —— 这就是异常信号的可视化形态。
三、异常信号:无法解读的规律之秘
静流将意识完全收缩到这个黑色窗口中,放大波形的细节:这条淡金色的信号并非传统的正弦波或方波,而是呈现出 “分形结构”—— 每一个主脉冲内部,都嵌套着 12 个次脉冲,每个次脉冲又包含 3 个更微小的脉冲,如同俄罗斯套娃般层层递进。更奇特的是,脉冲的间隔并非恒定,而是遵循着一种复杂的数学序列:1.2 秒、2.4 秒、3.6 秒、5.8 秒、9.4 秒…… 静流计算后发现,这些间隔近似符合 “卢卡斯数列”(比斐波那契数列更复杂的递推序列),但在第 7 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