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七章 借力打力,大势!(1 / 5)
姚广孝神色凝重,声如洪钟,在大殿内缓缓剖析道:“陛下深陷贼巢,文庙之内瞬息万变。任何预设的方略,此刻都无异于纸上谈兵。”
“唯有让前线之人临机应变,当机立断,方能寻得一线生机。”
他顿了顿...
雨声渐密,檐角滴水连成一线,在青石板上敲出清越的节奏。李念慈没有回屋,她就那样站着,任凉意顺着衣领爬进脊背。远处竹林在雾中若隐若现,像一幅未干的水墨画,而风穿过叶隙的声音,竟与那晚父亲临终前咳出的最后一口气如此相似??短促、断续,却又执拗地不肯散去。
手机又震了一下。这次是赵秉钧发来的消息:“碳十四结果复核完毕,大理织造局那份调令真实无疑。我们准备组织一支小型考察队,沿着明代驿道南下,查访阿?可能停留过的村落。”后面附了一张照片:泛黄纸页上的“云南大理”四字被红圈标出,旁边摆着一枚残破的竹簪,簪头刻着极小的一个“言”字。
她盯着那枚竹簪看了许久,忽然想起什么,转身回到书架前,从最底层抽出一本尘封的《滇南纪略》。这是父亲早年从民间收来的抄本,纸页脆得几乎不敢翻动。她在第三十七页停住??一段不起眼的记载跃入眼帘:
>“永乐五年,洱海之滨有女匠善编竹器,所制杖形小巧,长不过尺,赠人曰‘直言可持’。乡民敬之,称‘竹语姑’。后疫病起,举村焚舍避祸,唯此女独行入山,再无踪迹。”
李念慈的手指微微发抖。她迅速拍下这段文字,转发给赵老,并附言:“竹语姑……是不是她一直在用另一种方式活着?”
回复来得很快:“我们正往剑川赶。那里有个村子,祖辈传下规矩:每逢清明,家家户户要在门楣挂一根空心竹管,说是‘留声予后人’。”
她放下手机,窗外雨势稍歇,天光微明。这时,周婷来电。
“中央党校那边想请你去做一次讲座,主题是‘民间记忆如何重塑制度伦理’。”她的声音透着疲惫,但语气坚定,“他们说,现在不止是学术圈在关注《退位录》,连好几个省的巡视组都开始引用里面的句子了。”
“我?”李念慈轻笑一声,“我只是个守书的人。”
“不,”周婷打断她,“你是点燃火把的人。而且……”她顿了顿,“昨天有个退休高官私下托人带话,说他书房里藏着一份洪武年间的内廷日志残卷,愿意交出来,但条件是你亲自去取。”
李念慈沉默片刻。“为什么是我?”
“他说,只有你能让那段历史‘活过来’,而不是变成又一堆被供起来的文物。”
挂断电话后,她久久伫立。油灯重新点亮,映照墙上挂着的父亲遗像。老人眼神温和,嘴角似有未尽之语。她忽然觉得,这场绵延六百年的对话,从未真正中断过。每一个选择说实话的人,都是阿?的回音;每一次拒绝沉默的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