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六章 传旨!决议!(3 / 5)

加入书签

邮件。发件人是娜玛,附了一张照片:村委会门口新建了一面“清明墙”,上面贴满了村民手写的愿望与建议。其中一张写着:“我希望以后的孩子上学不用走三个小时山路。”下面画着一根竹枝,旁边标注:“这是我们的发言权杖。”

    凯瑟琳把这张照片打印出来,贴在宿舍门后。每次出门前,她都会看一眼。

    国内,清明基金启动新一轮资助计划,重点支持乡村教育中的批判性思维课程开发。首批试点学校分布在贵州、甘肃和广西,教材核心单元名为“如何提问”。孩子们要学会的第一课,不是背诵答案,而是敢于质疑。

    一位三年级学生在作业本上写道:“老师说太阳从东边升起,可我想知道,为什么不能从中间升起来?就像我们家的房子,门就在正中间。”

    周婷看到这段话时笑出了泪。

    与此同时,那位曾贪污入狱的former副县长李某刑满释放。他没有回家,而是主动联系王振国,请求加入监狱读书会讲师团。他的第一堂课主题是:“权力是如何吃掉人心的。”

    他说:“我曾经觉得,只要没人看见,做什么都没关系。但现在我知道,总有一双眼睛在看着??那是未来的自己,站在坟墓前问我:你有没有辜负活着的日子?”

    台下坐着二十多名在职干部,许多人低头记笔记,有人悄悄抹去眼角的泪水。

    这场讲座视频被上传至“廉政云课堂”,点击量迅速突破千万。中纪委官网转载时评论:“忏悔的价值,不在眼泪,而在唤醒。”

    时间进入五月,鸡足山迎来了第一批“竹芽成长观察员”。这些是由全国各地遴选的青年志愿者,负责跟踪记录去年栽种的竹苗生长情况及对应承诺履行进度。小宇的母亲替他提交了首份报告:孩子每天坚持用录音笔记录一个“他说真话的时刻”,已有三十七条存档,内容从“同桌说谎我会提醒”到“妈妈骂人我也要说这样不对”。

    更让人动容的是,盲童学校据此开发出一套“声音留痕”课程,鼓励视障学生通过音频日记建立自我表达体系。校长感慨:“原来看不见世界的人,反而更能听见良心的声音。”

    林婉儿主持的清明研究中心正式启动“制度转化工程”,联合全国人大法工委下属研究机构,探索将《清明宪章》五大原则逐步融入地方法规制定流程。首个试点城市选定在浙江台州,推行“民生决策反向听证”机制:任何政策出台前,必须邀请至少三名持反对意见的普通市民参与论证。

    试行半年后,一项原本计划强拆的老街区改造项目被叫停。市长在新闻发布会上说:“我们过去总怕群众提意见,现在才明白,意见越多,说明信任越深。”

    这句话被网友做成表情包,配图是那根摆在会议室中央的竹镇尺。

    秋天来临之际,央视推出纪录片《听见清明》,历时两年拍摄,足迹遍及十二省三十六县。镜头下,有环卫工人捧着获奖证书笑着说“我说的话也算数了”,有快递员一边送货一边播放《退位录》音频,还有小学生在作文里写:“我的理想是当一名说真话的市长。”

  &nbs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