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六章 传旨!决议!(2 / 5)

加入书签

盖历史,而是他们至今仍以为,沉默就能让真相消失。”

    这封信被“清明之声”平台置顶推送,两小时内转发超百万。更有网友发起“我就是阿?”行动??成千上万普通人上传自己的生活照,配文:“吾名可湮,吾志不可灭。”照片里有教师站在讲台前举起《退位录》,有医生在手术室外默念血书内容,还有农民工在工棚墙上用粉笔抄写“官不得以力压民”。

    舆论如潮水般涌来。第三天,涉事地方政府发布致歉声明,承认决策过程缺乏公众参与,并承诺设立“清明文化保护专区”。更令人意外的是,国务院参事室牵头成立“公共记忆保护专家组”,明确指出:“对历史文本的尊重,是对执政合法性的深层维护。”

    与此同时,敦煌研究院传来新发现。赵秉钧团队在莫高窟另一处隐蔽洞窟内,找到半卷残破文书,经碳十四测定为洪武末年产物。其中一段记载令所有人屏息:

    >“乙卯岁冬,宫婢阿?因谏忤旨,幽于冷院。夜半闻其吟曰:‘竹杖所指,即是归途。’翌日启户,唯见壁上血书八字,余皆不见。”

    “她不是死在那天。”赵老喃喃道,“她是逃了……或者,被人带走了。”

    这个猜测迅速引爆学术圈。有人提出,阿?可能并未真正死亡,而是隐姓埋名流落民间,甚至有可能参与了后续民间文书的传播。更有大胆推论认为,《退位录》最初的版本并非出自李文昭之手,而是源自阿?流亡期间口述整理的底本。

    苏晓冉得知此事后,在读书会上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我们一直以为她是牺牲者,但她其实活了下来呢?那她的沉默,是不是另一种坚持?”

    陈明老师沉默良久,答道:“真正的勇气,不在于是否死去,而在于是否继续行走。哪怕无人知晓,哪怕步步荆棘。”

    这句话后来被刻在了鸡足山新立的一块石碑上。

    一个月后,“竹声计划”数据库突破五千例真实事件收录。系统AI根据数据分析,生成了一份《沉默信号地图》,直观显示全国范围内长期被忽视的社会痛点区域。最密集的红点集中在西部偏远乡镇、东部城中村与少数民族聚居区。

    这份地图被送往中央党校作为教学案例,同时也向公众开放查询。一位内蒙古牧民看到自家草场出现在“生态维权长期未决”区块后,连夜召集村民重提诉讼。三个月后,当地法院依法判决企业赔偿并恢复植被。

    技术的力量正在悄然改写权力的边界。

    而在哈佛,凯瑟琳?李完成了她的硕士论文《TheWhisperThatShookanEmpire:OralResistanceandtheLegacyofA-QiinMingChina》。答辩现场,一位教授问她:“你作为一个外国人,为何如此执着于一个中国明代的无名女子?”

    她平静回答:“因为她让我明白,语言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抵抗武器。当所有人都被迫沉默时,说出第一个字的人,就是在重新定义人类的尊严。”

    论文通过当日,她收到一条来自云南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