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六章 传旨!决议!(4 / 5)

加入书签

p; 最后一集播出当晚,收视率高达4.7%。弹幕刷屏:“我们不是英雄,但我们不想再做旁观者。”

    而在南京档案馆深处,一位年轻研究员在整理明代女官名录时,偶然发现一页夹在账册中的便签纸,字迹娟秀,墨色尚新:

    >“阿?,原名未知,籍贯不详。永乐三年调往云南大理织造局,后无记录。据传善竹编,常制小杖赠人,曰:‘持此可直言。’”

    研究员怔住了。她立即联系赵秉钧团队。经过比对笔迹与史料,虽无法百分百确认,但可能性极高。

    这意味着??阿?不仅活了下来,还把她的信念,一路带到了西南边陲。

    消息传到鸡足山时,正值“竹芽仪式”周年纪念日。五十名少年再次齐聚山坡,查看自己种下的竹苗。绝大多数已长高逾尺,枝叶扶疏,在风中轻轻摆动。

    小宇站在其中,手中握着母亲帮他制作的“声音竹筒”??一根hollow的短竹,内置微型录音器。他把它埋在自己那株竹苗根部,轻声说:“这里面装着我说过的每一句话。等它长大,希望有人能听见。”

    众人静默。

    忽然,一阵风吹过整片竹林,万千叶片齐声作响,如潮水奔涌,似钟鼓齐鸣。

    李念慈仰头望着这片新生的绿海,忽然明白了父亲笔记最后那句话的深意。

    清明不在天上,不在书中,而在人间行走的脚步里。

    此刻,千里之外的东京街头,佐藤樱子正带领一群留学生举行快闪朗诵。他们手持竹枝,站在涩谷十字路口中央,在人流穿梭间齐声朗读《退位录》终章:

    >“民心如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官心若腐,纵高位亦必倾颓。

    >吾辈虽微,誓守此志,

    >代代相传,直至清明。”

    路人驻足,拍照,有人默默加入诵读行列。

    同一时刻,波士顿、巴黎、开普敦、悉尼……世界各地的“清明共读点”同步响起不同的语言版本。互联网将这些声音编织成一张无形的网,覆盖地球半个经纬圈。

    而在敦煌月牙泉畔,赵秉钧独自坐在沙丘之上,打开笔记本电脑,播放那段合成语音:

    “我不是英雄。我只是不愿闭眼……”

    风沙掠过耳际,仿佛有另一个声音在回应。

    他知道,那不是幻觉。

    那是六百年来,所有说过真话的人,在时空尽头汇成的回响。

    雨又下了起来,细细密密,洒在鸡足山的每一片竹叶上。李念慈站在屋檐下,看着远处雾气升腾,如同历史的帷幕正缓缓拉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