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九章 刘镇邦的交待!另一个背后黑(3 / 5)

加入书签

高处。风吹铃响,清音悠远。

    “这是我从苗寨带回来的‘醒心铃’。”她说,“传说古时巫师用它唤醒迷途亡魂。今日我把它挂在这里,愿它日日夜夜响彻山谷,提醒世人莫忘初心。”

    赵明望着那铃,忽有所悟:“你是不是……病得很重?”

    她一怔,随即微笑:“快不行了。肺痨,拖了两年。我不想死在路上,所以拼了命赶回来,只想再见你一面,再看一眼这山、这梅、这人间清明。”

    赵明喉头哽咽,却强忍未落泪。“你要葬在哪里?”

    “不必立碑。”她望向无名墓方向,“若魂有归处,我愿守在主公身边。若无,便化作风雨,落在每一本《退位录》翻开的刹那。”

    三日后,赵文清病逝于茅屋之中,面容安详,唇角含笑。赵明依其遗愿,将她火化,骨灰分作三份:一份撒入鸡足山溪流,随水奔流入江;一份埋于老梅树下;最后一份,由赵明亲手装入一只青瓷小瓶,藏于无名墓侧石窟之内。

    出殡那日,奇迹发生。

    方圆百里的百姓自发前来送行,竟达三千余人。他们手持白花,默默列队于山道两旁,无人喧哗,唯有低吟《退位录》中的句子在山谷间回荡:

    >“吾一人之恨,岂可化万千家庭之哭?”

    >“宁负己身,不负苍生。”

    >“愿后来者知:治国之道,不在夺权,而在安民。”

    更有数十名少年学子跪于路口,齐声朗诵建文遗训,声震林樾。远处飞鸟惊起,盘旋不去,似亦为之动容。

    赵明站在人群中央,手中握着那枚赵文清临终前交给他的玉佩??与韩岳侍卫后人所持另一半正好契合。他仰望苍天,雨水悄然落下,混着泪水滑下面颊。

    他知道,这不是终结,而是传承的开始。

    半月之后,清明书院举行首次“传灯仪式”。赵明亲自挑选十名品行端正、志向坚定的学子,授以《退位录》抄本,并宣布:“自此以后,每年清明,书院当选出一名‘守真弟子’,肩负传播真相之责,游历四方,讲史劝善,薪火相传,永不断绝。”

    第一位守真弟子是个十三岁的孤儿,名叫李承志,正是李怀远族孙。他接过书卷时双膝跪地,朗声道:“我祖以死明志,我当以生继志!从此不求功名利禄,唯愿天下再无冤狱饥荒!”

    全场肃然,掌声雷动。

    赵明欣慰颔首,却在人群后方瞥见一抹熟悉的身影??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宦官,身穿褪色蟒袍,远远跪拜于地,额头触土,久久不起。待赵明欲上前询问,那人已悄然离去,唯留地上一张字条:

    >“老奴曾奉命追杀建文旧臣,今读《退位录》,悔恨难当。余生愿为义学扫地三年,赎罪万一。”

    赵明握纸伫立,久久不能言语。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