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九章 刘镇邦的交待!另一个背后黑(4 / 5)

加入书签

nbsp;  春去秋来,五年光阴如水流逝。

    鸡足山已成天下人心中的圣地。虽无庙宇香火,却有无数旅人慕名而来,只为亲眼看看那座无名墓,摸一摸清明书院的碑文,听一听山风中仿佛仍在低语的遗训。

    赵明年逾八旬,步履蹒跚,但仍每日坚持扫墓、授课、整理史料。他在院后开辟一片药圃,种植各类祛疾草药,无偿赠予山民。每逢冬寒疫病流行,总有村民连夜敲门求药,他从不推辞,常彻夜熬制汤剂。

    某年隆冬,大雪封山,书院断粮多日。正当众人忧心之际,山下传来喧哗之声。开门一看,竟是数百名百姓顶风冒雪而来,肩扛米袋、柴禾、腌菜,说是“还恩来了”。

    为首老农泣道:“十年前我家饿极欲卖儿,幸得书院施粥活命。如今日子好了,怎能忘了根本?”

    赵明扶门而立,雪落满头,恍惚间似见建文帝立于云端微笑。

    那一夜,他梦见自己年轻时的模样,正与韩岳、赵文清、李怀远围坐灯下,共读《退位录》初稿。建文帝坐在主位,轻声道:“你们守护的不是我,是我做出的那个选择??放弃权力,换取和平的选择。只要这个选择还在被人谈论,我就从未真正消失。”

    梦醒时,东方既白。

    他缓缓起身,提笔在日记末页写下:

    >“吾一生未仕,未娶,未有名位。

    >然得守此山、此墓、此书、此人情,

    >足矣。

    >若后世有人问我:何谓清明?

    >吾当答曰:心无私欲,行有担当,言存真义,便是清明。”

    数日后,赵明安然离世,享年八十三岁。

    临终前,他命人将竹杖置于胸前,手中紧握那枚合二为一的玉佩,嘴角含笑,似见故人相迎。

    遗体火化后,骨灰撒入鸡足山五峰之间,不留坟茔。唯清明书院立一小牌位,上书:

    **守墓人赵明之位**

    而那根刻着“清明”的竹杖,则被供奉于书院正厅,世代相传。

    又过十年,启元帝驾崩,新君登基,年号“承平”。登基大典上,年轻皇帝并未先祭太庙,而是派遣特使千里奔赴鸡足山,向无名墓献上金册玉帛,并宣读诏书:

    >“昔有逊君静真,舍尊位以全百姓,其德巍巍,光照千秋。朕承天命,不敢忘本。自今日始,每年清明,举国休务一日,设‘仁政纪念日’,诵《退位录》,省己过,察民瘼,以继遗志。”

    消息传开,万民称颂。

    而在遥远的西北戈壁,一座废弃烽燧遗址中,考古学者偶然掘出一块焦黑木牌,上面依稀可见一行刻痕: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