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孙乾(3 / 4)
年之恩,纵容部下夺了豪强的宅院,状纸堆了半案。
孙乾抱着《汉律》去见刘备时,正遇诸葛亮在讲“治乱世需用重典”。
他没有直接进帐,而是在廊下听了许久,直到诸葛亮提到“法正之功不可没”,才推门而入:“亮兄可知,当年萧何入咸阳,首收图籍,为何?”
他展开手中的《秦律》残卷,“因律法者,非仅罚恶,更在护善。今法孝直功高,但夺民宅一事,触的是‘民本’之根。”
那日的争论持续到深夜,烛花爆了三次,刘备最终拍板:“宅院归还,功过两清。”孙乾离开时,诸葛亮送他到府门,月光下两人的影子被拉得老长。
“公佑啊,”诸葛亮忽然轻笑,“旁人皆道我谨慎,却不知你才是藏锋于柔。”
他望着远处的锦江河,想起父亲说过的“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刻江风拂过鬓角,忽然觉得,比起战场上的刀光,朝堂上的“守心”更难——但有些东西,就像颍川书斋里的那盏孤灯,哪怕世道再暗,也不能灭。
章武三年(223年)的孟春,白帝城的梅花开得格外凄清。
孙乾扶着廊柱咳嗽,掌心咳出的血珠落在青石板上,像极了当年涪城宴上洒下的葡萄酒。
他数着台阶往上走,永安宫的烛火在雾霭里明明灭灭,恍惚间又回到建安十三年,那个在江夏冒雨筹粮的夜晚,肩头的粮袋压得生疼,却听见百姓说“刘使君的人来了,咱们有救了”。
“公佑,你来了。”刘备的声音从帷帐里传来,比去年在猇亭时更沙哑。
孙乾掀起帘幕,看见榻上的人瘦得脱了形,握着他的手凉得像冰。
“当年在新野,”刘备指腹摩挲着他掌心的茧,“你说‘游说诸侯,需知百姓之苦’,如今朕才知,失了百姓,便失了天下。”
榻前的诸葛亮红着眼眶,赵云握着剑柄的手在发抖,而孙乾只是轻轻摇头,从袖中取出一卷绢帛——那是他耗时半年整理的《益州民生策》,扉页写着“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明公还记得吗?
当年在颍川,先生说‘士不可忘天下’,如今天下未平,但益州的百姓,该喘口气了。”
窗外忽然起了风,吹得烛火左右摇晃。孙乾望着刘备渐渐闭上的眼睛,忽然想起二十年前那个在新野城头初遇的午后,那时主公的鬓角还没有白发,眼里盛着整个天下的光。
他想起自己无数次出使归来,在辕门外看见的“刘”字大旗,想起西川道上百姓捧着新米送来的场景,想起诸葛亮在《出师表》里写“亲贤臣,远小人”时,曾笑着说“公佑便是贤臣”。
此刻帷帐外传来更夫打更的梆子声,三更天了,他摸了摸腰间的玉珏——这枚父亲留下的旧物,竟陪他走过了半生乱世。
临终前的那夜,孙乾让童子将书桌搬到窗前。
月光落在未写完的《论语》批注上,他盯着“君子和而不同”几字,忽然笑了。
这些年,他见过太多“同而不和”的争斗——袁绍兄弟相残,刘表父子猜忌,就连蜀汉阵营里,法正与诸葛亮也曾因治法之争红脸。
但他始终相信,真正的“和”,是像刘备临终前托孤那样,让诸葛亮主政、李严治军,让不同的光芒汇聚成照亮乱世的火。
“把这些交给丞相。”他指着案头的书卷,声音轻得像飘落的梅瓣,“还有,告诉家人,不必立碑。”
童子含泪点头,却见他望着窗外的白帝城,目光忽然变得清亮——那里有长江奔涌,有孤灯闪烁,有无数像他这样的书生,在历史的褶皱里,用一生的光阴,守护着“仁”与“信”的微光。
千年后的成都武侯祠,文臣廊的孙乾塑像前,常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