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孙乾(2 / 4)
帮乡人押运过粮草,在汝南见过曹操的屯田制,甚至在路过徐州时,偷偷丈量过陶谦治下的农田。
“先生曾言,乱世需知民间疾苦。”孙乾后来解释时,望着新野城外垦荒的流民,声音轻得像落在泥土里的种子,“若不知百姓缺什么,又如何说动诸侯?”
第一次出使襄阳,孙乾在蒯越的府邸待了整整三日。
廊下的铜鹤漏滴了百余下,他从“春秋诸侯会盟”讲到“荆州四战之地”,从“民以食为天”说到“刘备屯新野乃为荆州屏障”。
最后一日,蒯越望着庭院里的残荷忽然笑道:“孙公佑可知,我等非不知刘使君之贤,然刘表忌之,我等亦需谋退路。”
孙乾放下茶盏,指尖敲了敲案上的《申子》:“异度公岂不闻‘因势利导’?今曹操虎视眈眈,若荆州与新野连成防线,于明公、于荆州,皆为‘势’之所在。”
那夜蒯越留他共饮,酒过三巡,忽然指着他腰间玉珏:“此乃颍川孙氏旧物?当年你祖父在郡中任事,曾断过我家一桩田产案,判词至今藏在祖宅。”
月光透过窗棂落在两人交叠的案几上,孙乾忽然想起父亲说过的“公心断事”,此刻酒盏相碰的脆响里,他第一次明白,所谓“游说”,从来不是巧舌如簧,而是让对方在利益之外,看见“义”的微光——就像刘备在新野开仓放粮时,那些流民眼里重燃的希望。
建安十九年(214年)的暮春,蜀道的杜鹃啼得正哀。
孙乾骑在马上,望着前方被云雾笼罩的葭萌关,衣袍被山风灌得猎猎作响。
这是他随刘备入川的第三年,从葭萌到涪城,从绵竹到成都,一路所见,是刘璋治下看似繁华却暗藏腐朽的益州——豪强兼并土地,百姓面有菜色,就连成都的达官贵人,宴饮时也要摆上七道蜀锦垫盘,奢靡之气令他皱眉。
“公佑,明日涪城宴,需多留意。”刘备的声音从旁传来,马缰在掌心绕了两圈,“子初(法正)说,刘璋麾下多有不服者,恐生变故。”
孙乾望着主公眉间的忧虑,忽然想起建安十三年那场赤壁之战,当周瑜的火船烧红江面时,他正带着糜竺在江夏筹措粮草,江风里飘来的,除了硝烟,还有百姓传唱的“刘使君,救苍生”。
此刻涪城的城楼已隐约可见,他摸了摸袖中备好的《礼记》——今日之宴,与其说是庆功,不如说是“攻心”。
涪城宴上的变故,比预想中来得更快。
魏延舞剑时,刘璋身旁的张任已按剑而起,座中武将纷纷拔刀,酒盏落地的脆响里,孙乾看见刘备攥着酒樽的手在发抖——那不是害怕,而是愤怒。
他忽然起身,宽袖扫过案上的葡萄,朗声道:“诸位可知,当年齐桓公与鲁庄公会于柯地,曹沫以匕首劫盟,桓公仍许归鲁地,为何?”
他目光扫过惊惶的刘璋,扫过怒目而视的张任,“因‘信’者,天下之基也。今明公与刘益州同宗,共讨张鲁以安益州,若此刻刀兵相向,与董卓何异?”
帐内的喧嚣忽然静了下来。孙乾看见诸葛亮在帘后微微颔首,看见法正指尖的竹简停在“义者,兵之首也”处。
他转身向刘备一揖,声音放柔:“明公曾言,‘欲取天下,先取人心’。此刻收剑,收的是益州士民之心。”
刘备盯着他眼底的坚定,忽然长叹一声,挥退魏延:“公佑所言极是。今日之宴,只论兄弟情,不论兵戈事。”
后来刘璋投降,刘备接手益州,孙乾奉命整理户籍,在锦官城的官署里,他对着堆积如山的田契笑了——那些被豪强隐匿的土地,终于要还给百姓了。
最艰难的,是处理法正与蜀地旧臣的冲突。
法正为报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