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诸葛亮(3 / 4)
民族部落时常发动叛乱。
建兴三年(225年),孟获等部落发动大规模叛乱,严重威胁到蜀汉的后方安全。
诸葛亮决定亲自率军南征。他深知单纯依靠武力镇压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采取“攻心为上”的策略。
在南征过程中,他七擒七纵孟获,每次擒获孟获后,都给予他充分的尊重和信任,放他回去重新组织军队再战。
孟获起初认为自己失败是因为轻敌,不服气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但经过多次较量,他被诸葛亮的智慧和胸襟所折服,最终心悦诚服地表示:“七擒七纵,自古未尝有也,吾虽化外之人,颇知礼仪,直如此无羞耻乎?”
从此,南中各族对蜀汉政权心悦诚服,南中地区得以稳定。
诸葛亮还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参与治理,促进了民族融合,为蜀汉稳定了大后方,也开创了民族和谐共处的典范。
刘备在夷陵之战中惨败后,病逝于白帝城。
临终前,他将儿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留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遗言。
诸葛亮深受感动,跪地泣拜,表示“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从此,他肩负起“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使命,开始了长达数年的北伐征程。
为了实现北伐目标,诸葛亮厉兵秣马,积极筹备。
他首先对蜀汉军队进行了全面整顿和训练,制定了严格的军事纪律和训练制度,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同时,他还发明了许多实用的军事器械,其中最着名的当属木牛流马。
木牛流马是一种运输工具,能够在崎岖的山路上轻松运送粮草,解决了蜀汉军队粮草运输困难的问题。
此外,他还创造了八阵图,这是一种复杂的军事阵法,通过合理的兵力部署和变化,能够有效地抵御敌军的进攻,也可用于进攻时分割包围敌军。
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首次北伐。
他采取声东击西的策略,派赵云、邓芝率疑兵出斜谷,伪装成蜀军主力,吸引曹军主力;自己则亲率大军突袭祁山。
由于曹军毫无防备,天水、南安、安定三郡望风归降,关中震动。
魏明帝曹叡亲自坐镇长安,派张合率领五万大军抵御蜀军。
在街亭之战中,诸葛亮违背众人意见,任命马谡为前锋,防守街亭。
马谡虽然熟读兵书,但缺乏实战经验,他违背诸葛亮的作战部署,擅自将军队驻扎在山上,导致被张合切断水源,大败而归。
街亭的失守使蜀军的战略形势急转直下,诸葛亮不得不下令撤军,第一次北伐以失败告终。
尽管北伐受挫,但诸葛亮治军严明,他挥泪斩马谡,以正军法,同时自贬三级,承担北伐失败的责任。
此次事件展现了他赏罚分明、严于律己的风范,也让蜀汉将士对他更加敬佩和信服。
此后数年,诸葛亮又多次率军北伐。
建兴九年(231年),他再次出兵祁山,与曹魏名将司马懿展开对峙。
司马懿深知蜀军远道而来,粮草供应困难,采取坚守不战的策略,企图拖垮蜀军。
诸葛亮为了应对这一局面,在渭水之滨实行屯田,让士兵与当地百姓一起耕种,解决了部分粮草问题。
双方对峙数月,互有胜负。
最终,由于蜀汉后方李严运粮不力,诸葛亮被迫撤军。
在撤军途中,他设下伏兵,射杀曹魏名将张合,给魏军以沉重打击。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进行了最后一次北伐。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