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诸葛亮(2 / 4)

加入书签

仓皇南撤。

当曹操的虎豹骑在长坂坡追上刘备时,刘备几乎全军覆没,仅率数十骑逃脱,形势岌岌可危。

在此危局下,诸葛亮深知单凭刘备自身的力量无法抵御曹操,必须联合孙权共同抗敌。

于是,他主动请缨,亲赴江东,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外交谈判。

当时的江东,以张昭为首的主降派势力强大,他们认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兵多将广,江东难以与之抗衡,主张投降曹操。

诸葛亮到达江东后,在孙权的宫殿中舌战群儒。

面对张昭等人的诘难,他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以犀利的言辞逐一反驳。

针对张昭指责刘备“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无容身之地”,诸葛亮指出刘备是在寡不敌众、形势不利的情况下暂时撤退,且新败之后仍能重整旗鼓,足见其英雄本色;面对虞翻质疑刘备能否抵御曹操,他反问道:“刘豫州以数千仁义之师,安能敌百万残暴之众乎?退守夏口,所以待时也。今江东兵精粮足,且有长江之险,犹欲使其主屈膝降贼,不顾天下耻笑。由此论之,刘豫州真不惧操贼者矣!”

一番言论,有理有据,铿锵有力,令江东群臣哑口无言。

最终,诸葛亮成功说服孙权与刘备结盟。

他与周瑜共同策划了赤壁之战,利用曹军不习水战、战船用铁链相连的弱点,采用火攻之计。

为了确保火攻能够实施,诸葛亮在七星坛上“借东风”,虽有后人认为这是小说中的艺术加工,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他对气象的准确判断和把握,无疑为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以五万之众大破曹军,这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不仅扭转了刘备集团的命运,也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充分展现了诸葛亮卓越的军事智慧和外交才能。

赤壁之战后,诸葛亮协助刘备迅速扩张势力。

他们先夺取荆州南部四郡,随后西进益州。

益州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且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成就霸业的理想之地。

然而,益州牧刘璋昏庸无能,内部矛盾重重。

诸葛亮为刘备制定了周密的计划,先以帮助刘璋抵御张鲁为名进入益州,然后寻找时机夺取益州。

在这个过程中,诸葛亮留守荆州,负责筹集粮草、训练军队,为刘备提供坚实的后方支持。

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成功占据益州。

入主益州后,诸葛亮面临着诸多挑战。

益州的政治局势复杂,本地豪强势力盘根错节,原刘璋旧部与刘备集团之间存在矛盾。

为了稳定局势,诸葛亮以“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为原则,制定了《蜀科》。

《蜀科》是蜀汉的基本法典,它打破了益州豪强的垄断,建立起公正严明的法治体系。

对于违法犯罪行为,无论身份高低,一律依法惩处;对于遵守法律、有才能的人,则给予重用。

通过推行《蜀科》,诸葛亮整顿吏治,使蜀汉的政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社会秩序逐渐稳定。

在经济方面,诸葛亮重视民生,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

他兴修水利,主持修复了都江堰,保障了成都平原的灌溉用水,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推广蜀锦织造技术,鼓励百姓从事纺织业,蜀锦成为蜀汉的重要出口商品,为国家带来了丰厚的财政收入。

此外,他还加强商业管理,促进商品流通,使饱受战乱的益州逐渐恢复生机,经济得到繁荣发展。

在南中地区,由于长期以来民族矛盾尖锐,当地豪强与少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