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诸葛亮(4 / 4)

加入书签

/p>

他率领十万大军出斜谷道,进驻五丈原,与司马懿率领的魏军对峙于渭水南岸。

为了打破僵局,诸葛亮多次派人挑战,但司马懿始终坚守不出。

诸葛亮深知自己身体每况愈下,为了尽快结束战争,他派人给司马懿送去女人的衣服,以此羞辱司马懿,激他出战。

然而,司马懿不为所动,甚至向使者询问诸葛亮的饮食起居和工作情况。

当得知诸葛亮事必躬亲,每天睡眠很少,吃得也不多时,司马懿判断诸葛亮命不久矣,更加坚定了坚守的决心。

在五丈原的秋风中,诸葛亮积劳成疾,病情日益加重。

但他仍坚持坐素车白旄,巡视军营,激励将士。

临终前,他留下《出师表》,向后主刘禅阐述北伐的意义和自己的忠诚,劝诫刘禅“亲贤臣,远小人”,“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文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成为千古忠臣的绝唱。

最终,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军中,年仅五十四岁。

他的离世,让蜀汉上下悲痛万分,也让后世无数人为之惋惜。

诸葛亮的一生,是智慧与忠义的完美融合。

他以卓越的政治才能将偏安一隅的蜀汉治理得井井有条,使蜀汉在三国中成为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的一方乐土;以军事谋略创造了以弱胜强的奇迹,多次给强大的曹魏政权以沉重打击;更以高尚的人格魅力赢得了敌国的敬重。

司马懿曾评价他“真乃天下奇才也”,曹魏大臣刘晔也称赞他“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

诸葛亮不仅在政治军事上取得了辉煌成就,他的思想和品德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诫子书》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教诲,成为无数人修身养性的准则,告诫人们只有保持淡泊宁静的心态,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实现远大的目标;《出师表》中“亲贤臣,远小人”的谏言,至今仍是治国理政的金玉良言,提醒统治者要任用贤能,远离奸佞。

从草船借箭到空城退敌,从木牛流马到孔明灯,诸葛亮的智慧结晶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成为智慧的代名词。

在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中,他被描绘成无所不能的智者,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神机妙算,料事如神。

他的故事在中华大地上广为流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东晋政权追封他为武兴王,唐朝将他列入武庙十哲,后世文人墨客如杜甫、陆游等,皆以诗歌赞颂其功绩。

杜甫在《蜀相》中写道:“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陆游在《书愤》中也感慨:“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这些诗句表达了后人对诸葛亮的敬仰和惋惜之情。

诸葛亮用毕生心血诠释了“士为知己者死”的信念,他的传奇故事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一座精神丰碑,激励着后人在逆境中坚守理想,以智慧与忠诚照亮前行的道路。

千年之后,当我们回望三国风云,依然能看到那个羽扇纶巾、从容淡定的身影,在历史的星河中闪耀着永恒的光芒,成为中华民族永远的骄傲和自豪。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