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李斯(4 / 6)
力主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在朝堂之上,李斯与主张分封制的大臣展开激烈辩论。
他指出,分封制是周朝灭亡的重要原因,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拥有极大的权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必然会与中央政权产生矛盾,导致国家分裂。
而郡县制则将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由中央直接委派官员管理,官员直接对中央负责,这样可以大大加强中央集权,避免诸侯割据局面的再次出现。
秦始皇最终采纳了李斯的建议,郡县制的推行,为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奠定了基本的政治格局。
在文化方面,李斯倡导“书同文”。
当时,六国文字各不相同,这给国家的政令传达、文化交流带来极大不便。
李斯亲自整理秦国小篆,将其作为标准文字,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他组织人力编写识字课本,如《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等,让各地百姓学习统一的文字。
“书同文”的实施,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使不同地区的人们能够更好地沟通和理解,也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奠定了文化基础。
经济上,李斯推动“车同轨”,统一度量衡。
他规定车辆两轮之间的距离为六尺,这样全国的车辆就可以在相同的轨道上行驶,便于交通往来和物资运输。
同时,他统一了长度、容量、重量的标准,在全国范围内颁发标准的度量衡器具,促进了商业贸易的发展,使全国的经济交流更加顺畅,有利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稳定。
随着地位的提升,李斯的家族也尽享荣华。
他的长子李由担任三川郡守,诸子皆娶秦国公主为妻,女儿也都嫁给秦国公子。
有一次,李由回咸阳休假,李斯在家中大摆宴席,朝中百官纷纷前来祝贺,门庭若市,车骑数以千计。
看着这热闹非凡的场面,李斯却突然感到一阵忧虑。
他想起老师荀子说过的“物禁大盛”,心中暗自思忖:自己从一介布衣走到今天,位极人臣,富贵已达极点,然而盛极必衰,未来等待自己的又会是什么呢?
这种忧虑如同一片阴影,悄然笼罩在他的心头。
秦始皇三十七年,秦始皇嬴政率领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及小儿子胡亥等巡游天下。
一路上,秦始皇视察各地的民情,宣扬秦朝的国威。
当他们行至沙丘时,秦始皇突然病重。
嬴政自知时日无多,便令赵高写诏书给长子扶苏,让他将兵权交给蒙恬,速回咸阳主持葬礼,言下之意便是传位给扶苏。
诏书封好后,还未等使者送出,秦始皇便驾崩了。
此时,诏书和皇帝玺印都在赵高手中,只有胡亥、李斯、赵高及几个贴身宦官知晓秦始皇去世的消息。
赵高心怀叵测,他与扶苏向来不和,担心扶苏即位后对自己不利。
扶苏为人正直,对赵高的一些行径颇为不满,而且扶苏信任蒙恬等大臣,若他即位,赵高的权势必将受到极大威胁。
于是,赵高打起了歪主意,他想扶持胡亥称帝,胡亥性格懦弱,容易掌控,这样自己就能继续在朝中呼风唤雨。
赵高先找到胡亥,极力劝说他篡改遗诏,夺取皇位。
他对胡亥说:“皇上驾崩,没有遗诏封诸子为王,只赐给扶苏一封诏书。扶苏一到咸阳,就会即位为帝,而你连尺寸之地都不会有,这可如何是好?”
胡亥起初有些犹豫,认为这样做不义不孝,违背了道德和伦理。
但赵高并不罢休,他继续说道:“大行不小谨,盛德不辞让。如今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