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认证与人才引进(2 / 4)

加入书签

>

这不仅是为了拿下几个订单,更是为了合作社的长远发展。

我们不能等到别人都持证上岗了,我们还被拦在门外,眼睁睁看着市场被别人瓜分。

这件事必须立刻提上日程,没有商量余地!”

随后他看向陈逸飞,眼神充满信任:“陈老师,你是专家,认证的标准、流程这些,你最清楚。

这件事由你带头,负责技术层面的准备、材料编写和对外技术沟通。

需要制定哪些制度,需要培训哪些内容,你全权负责。”

陈逸飞当仁不让:“没问题,我会尽快整理出认证所需的全部材料清单,并组织专项培训。”

王建安又转向张泽安:“泽安舅舅,你配合陈老师,负责动员和组织生产部的所有骨干,必须无条件按照认证要求,开始建立和完善生产记录。”

张泽安答应道:“要得!建安,这事关乎我们合作社的命脉,再麻烦也得搞明白,你放心,我亲自盯着,哪个兔崽子敢糊弄,我第一个不答应!”

王建安最后吩咐道:“三哥,你负责对外联络和协调,跟进认证申请的各个环节,需要打点的关系,需要跑的部门,你多辛苦。

费用方面,该花的钱要花,但每一笔都要有账,要花在明处。

同时密切关注彭县那边和我们竞争对手在认证方面的动向,有什么消息及时汇报。”

“明白,建安。”

认证准备工作迅速启动。

陈逸飞很快就拿出了厚厚的《绿色食品认证申请指南》和根据合作社情况初步拟定的《绿色食品生产内部管理规范》(草案),召集张春城等所有种植骨干进行第一次正式培训。

会议室里坐满了人,但气氛却有些沉闷。

“陈老师,这比伺候草莓苗还累人啊!”

培训间隙,张春城拿着记录本,愁眉苦脸地找到王建安和陈逸飞。

王建安拍拍他的肩膀,语重心长:“春城,我知道一开始肯定不习惯,觉得绑手绑脚,特别麻烦。

但你换个角度想,有了这些详细的记录,就像给每一株庄稼建立了档案。

以后我们就能科学地总结出,到底哪种肥料、哪种管理方式最适合我们李家沟的土和水,结出的果子最好,产量最高。

这不光是应付认证,更是我们自己科学种田、提升管理水平的好机会。

现在麻烦一点,是为了以后更省心、更赚钱。”

陈逸飞也安慰道:“一开始肯定会慢些,我们可以先简化记录方式,抓住关键控制点记录。

等大家习惯了,再逐步细化。

重要的是养成记录的习惯和意识。”

与此同时,尹彬也开始奔波于县、市农业部门之间,咨询政策,提交初步申请材料,拜访关键人员。

正如他所料,流程复杂,门难进,脸难看的情况偶有发生,各个环节都需要耐心、细致地沟通和漫长的等待。

就在合作社上下为“认证”这件大事忙碌之际,另一个潜在的、更深层次的危机也开始显现——人才匮乏。

尤其是具备专业知识和现代化管理能力的人才。

这个问题,在陈逸飞主导的管理升级和此次繁琐的认证准备工作中,暴露得尤为明显。

老会计虽然经验丰富,责任心强。

但随着业务量增大,分厂独立核算、项目资金管理、成本精细化分析等要求提上日程。

他对更复杂的财务软件、成本核算方法、预算管理和财务分析逐渐感到力不从心,常常加班到深夜。

张泽安、张春城等人能吃苦耐劳,但在学习新知识、接受新理念方面,速度明显慢于年轻人。

管理方式也更多地依赖于个人威信和经验,对于制度化、流程化的管理有时会感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