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认证与人才引进(3 / 4)
不适应,甚至下意识地抵触。
陈逸飞虽然能力出众,眼光长远,是合作社的“大脑”和“外挂”。
但毕竟是“外来的和尚”,而且他更多是顾问和指导角色,无法替代日常繁琐的具体管理和执行。
王建安自己更是深感疲惫,他就像个全能的救火队员和中枢处理器。
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扑,从战略规划到生产细节,从市场开拓到对外关系,从资金筹措到人员矛盾调解,几乎事事都要操心,决策压力巨大。
他明显感觉到,随着合作社规模的扩大和业务的复杂化,他个人的时间、精力和知识结构已经接近极限。
这种“家长式”、“能人式”的管理模式,已经难以支撑合作社更长远、更健康的发展。
陈逸飞在一次私下交谈中,严肃地向王建安提出了建议:“王经理,我们必须尽快引进和培养一批中层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
比如我们需要专业的财务人员,能建立起规范的财务体系,进行成本控制和财务分析。
需要熟悉现代农业技术、能独立解决复杂问题的种植主管或技术总监。
需要懂得市场策划、品牌运营和渠道管理的营销人才。
甚至还需要懂法律、熟悉政策法规的行政人员,来应对像认证、项目申报、合同审核这类日益增多的事务。
光靠我们现有的人员结构和知识储备,很难支撑合作社下一步的跨越式发展,甚至会埋下巨大的管理风险。”
王建安深以为然,他何尝不知道人才的重要性。
“陈老师,我也一直在琢磨这个事。
看着周建军、小赵他们成长起来,我很欣慰,但他们也需要帮手,需要专业的人带。
可是我们这乡下地方,条件有限,待遇、平台都比不上城里,有能力的年轻人大多都往城里跑,想吸引真正的人才过来,难啊。
而且,外来的人能不能融入我们合作社,能不能踏实干也是个问题。”
陈逸飞早有思考,提出了具体方案:“我们可以内外同时进行。
比如尝试去县里、市里的人才市场看看,招聘一些有志于农业、不介意基层锻炼的应届毕业生。
虽然可能缺乏经验,但有专业知识,学习能力强,可塑性强,能带来新的观念和方法。
我们可以提供有竞争力的薪资用事业留人。
另一个就是内部培养。我们可以把现有人员里,像小赵店长、周建军厂长这样有潜力的年轻人列为重点培养对象。
送他们出去参加专业的培训,或者请老师进来系统授课,提升他们在管理、技术、财务等方面的能力。
甚至可以考虑与农校合作办一个定向培养班。”
王建安点头表示赞同:“内部培养是个办法,也更稳妥,周建军管分厂,虽然年轻,但肯学肯干,责任心强,进步很快。
小赵在山城独当一面,也历练出来了,是个好苗子。外部引进难度大,但确实有必要尝试。
总不能什么事都指望我一个人,我们可以先试着招一两个关键岗位,比如财务和市场营销,看看效果。
这笔投资和搞认证一样,是为了将来。”
两人正深入商讨着具体计划和可能的人选,尹彬从市里回来了。
“建安,陈老师,认证的事有点眉目了。
市农业局那边初步认可了我们的申请材料,说我们基础不错,答应下个月就安排专家下来做前期考察和现场指导。
不过,我这次去,在市农业局门口,正好碰到彭县蔬菜产业公司的人,打听到了另一个消息。”
“啥子消息?”王建安和陈逸飞几乎异口同声地问道
“彭县蔬菜产业公司,他们好像已经通过了‘绿色食品’的认证,而且不止一个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