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当年之事!李新春的震惊,嫌疑人这(2 / 4)
找谁的麻烦。
而且如这种衙门判断不是被人掳走的失踪案,在衙门眼里,严重性甚至都不如盗贼偷窃,能专门为这个案子写下卷宗,刘树义觉得,可能还是借了刘文静的光。
他视线看向卷宗中间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是这样写的:武德元年八月初一,侍中刘文静前往杨府,与杨晖相见,半个时辰后离去,从始至终刘侍中未曾与杨温婉或杨兴武接触,故此两人失踪,与刘侍中无关。
关于原身父亲刘文静的记载,就这样短短一句话。
没有说明刘文静去杨府的原因,也没有对刘文静的问询记录……
很明显,要么是万年县衙从杨府这里得知了事情的经过,认为没必要与刘文静进行确认,要么就是压根不敢去询问刘文静。
那时的刘文静,乃是李渊起义时期的左膀右臂,地位不弱于如今的杜如晦,在没有确凿证据证明杨家儿女失踪与刘文静有关,且县衙还判断杨家儿女失踪是他们自己的问题后,料想万年县衙的县令和县尉也不敢拿此事去问刘文静。
而也因为刘文静正巧那时去过杨府,万年县衙不确定刘文静是否会关注杨家儿女的失踪一事,所以纵使此案在他们看来简直小的不能再小,也还是专门为其书写了卷宗。
想到这里,刘树义心中不由感慨,若真是如此,自己现在有机会看到卷宗,还是素未谋面的父亲刘文静的功劳,想想,还真有种因果与缘分之感。
“刘郎中,如何”
见刘树义视线从卷宗上抬起,李新春忍不住询问。
丁奉和杜英也都看向刘树义。
刘树义颔首:“卷宗虽然记录的很是简略,但也让我对当年之事有了大体的了解,不过想要查明杨家当年诡异遭遇的具体缘由,只靠卷宗还不够,还需进一步调查。”
李新春点了点头,犹豫了一下,又小心的说道:“那令尊”
刘树义明白李新春的意思,他说道:“家父确实出现在了卷宗之中,不过按卷宗记载,家父只是碰巧在杨家女儿失踪的前一天,来到杨府与富商杨晖见面,他与杨家儿女的失踪并无关系。”
“原来是这样。”
李新春松了口气,他就怕刘文静与杨家的诡异遭遇有关,若是那样,刘树义接下来是否会继续调查此案,以及是否会用心查案,那就是未知数了。
若是其他案子倒也罢了,可眼下死的乃是朝廷四品大员,即便只是散官没有实权,那品级也是实打实的四品。
杨万里死在自己管辖的区域内,还死的如此凄惨,活着的时候就被人四分五裂……这消息若是传开,必然会引起官员的恐慌,毕竟多数官员都住在万年县的辖区内,杨万里会这样惨死,谁能确保自己不会成为下一个
这种情况下,他们必然会对自己施压,若自己一直无法找出真凶,可以想象,自己会背负多大的压力,又会被怎样的指责。
好在,刘文静与案子无关,那刘树义就不会因刘文静的缘故,有所保留了。
李新春如释重负,笑道:“我就说,以令尊当年的身份地位,根本就不可能与一个小小富商儿女失踪的案子有关,也就是令尊赶巧了。”
刘树义点头道:“确实是赶巧了,只可惜当年我还年幼,不记得家父因何前来杨府,否则也许还能知晓一些线索。”
李新春摆手道:“这不是刘郎中的问题,换做是我,哪怕我年龄足够大,可十年前的事,我也完全不记得了。”
刘树义笑了笑,他将卷宗递给了李新春,道:“李县令你们也看看吧。”
李新春早就对卷宗好奇的不行,当即翻开卷宗查看,丁奉也踮着脚尖,站在李新春后面一同翻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