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九章 绝粮·焚寨·车轮放平:辽东绞杀三重门(4 / 5)
; 耶律淳、萧干、耶律大石等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却只能装作看不见。如今的辽国,粮草要靠大宋接济,军队要靠大宋撑腰,一切都靠大宋支持,哪有底气去斥责大宋挖他们的墙角?
再者说,大宋从不勉强辽人,投不投大宋全凭自愿。
大宋还鼓励甚至是激励那些爱国的辽人去与金人交战。大宋朝廷发出公告,哪怕是辽人诛杀了金人,一颗金人的头颅都能在大宋控制区找衙门换一贯钱,帮辽国给这些爱国的辽人发奖励。
当然,辽国都名存实亡了,还坚持帮辽国复国的人也真不多了。
说到底,情怀这东西,就像寒冬里的一把火,能暖一时,却暖不了一世。当生存都成了问题,所谓的家国大义、血海深仇,终究抵不过一碗热饭、一件棉衣、一份能让家人活下去的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也有辽人偏执地认为大宋虚伪,一边跟辽国联合灭金,一边又挖辽国的墙角,宁可选择去投金国,也不投大宋。
人心不同,各发其面。
总之,在宋金两国的瓜分下,辽人越来越少,靠着吸纳辽人和高丽人,金国的实力迅速恢复,至少表面上的数字是这样的。
另一方面,随着金军开始适应大宋的火器,宋军的大炮虽能在局部战场取得优势,却难以适应辽东的复杂地形与金军的游击战术。金军以逸待劳,依托熟悉的山川村寨不断袭扰,让宋军始终无法彻底掌控辽东的村落与要道。即便偶尔攻占辽阳等大城,也会因周边据点仍在金军手中、粮道持续受袭而难以固守,最终只能在“攻而不克、守而难久”的循环中没有任何进展,眼睁睁看着金国凭借对辽东的韧性坚守,将这场拉锯战拖入持久战。
对金国而言,辽东的每一寸土地都是不容退让的根基,游击战术虽显被动,却精准击中了宋军的软肋,让宋辽联军的攻势始终停留在“夺取一城一池”的表面,无法动摇金国对辽东的根本控制。
面对这种情况,赵俣跟臣僚商量过后,决定“结硬寨,打呆仗”。
也就是,自从大宋夺取了辽东半岛以后,就开始修建港口、修路,到哪儿都先扎营,修建坚固的防御工事,不贸然出击,等着敌人来犯,然后稳扎稳打,一点一点蚕食掉金国。
这个战略是张纯提出来的,也是一众宋臣根据当初大宋消灭西夏所用的浅攻进筑战略提出来的稳胜不败的战法。
其核心优势在于“以稳制快,以耗克敌”。
金国的游击战术虽能依托地形袭扰,却终究是小股力量的流窜,难以撼动大宋步步为营的根基。
大宋每修一座营寨,就如同一颗钉子钉在辽东大地上,将控制区稳稳锁住;每修一段道路,就像一条血管延伸过去,让粮草辎重得以源源不断输送,再不必担忧金军袭扰粮道的困局。
同时,大宋对金国进行经济封锁,逼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