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3章 天墓无极(58)(6 / 10)
人脸色一沉:“你这人怎么回事?有钱不赚?”
“玩老物件不是只看钱,”陈野把银元放进锦盒,“这是老奶奶的念想,我留着比卖了有意义。”
男人哼了一声,转身走了。直播里的粉丝刷起“野哥有情怀”“不赚黑心钱”,陈野笑了笑,继续往前走。
交流会逛到中午,陈野收获不少:两枚银元(袁大头、孙小头)、三枚清代真品铜钱(康熙通宝、乾隆通宝、嘉庆通宝),还有一刀民国纸币(中央银行发行的“法币”,十张,市场价一张五十)。老苏也收了一枚“宣统元宝”铜钱,笑得合不拢嘴。
他们在旁边的小吃摊吃馄饨时,一个穿蓝色工装服的年轻人跑过来,手里抱着一个木盒:“师傅,能帮我看看这钟吗?是我爷爷传的,说是民国的,有人想花五百买,我没卖。”
陈野放下筷子,打开木盒——里面是一个黄铜座钟,钟面是圆形的,刻着罗马数字,指针是黑色的,钟身侧面有“西门子”的英文标识。他拿出强光手电照了照钟身:“这是民国时期的西门子座钟,你看这黄铜包浆,是自然氧化的,不是做旧的,再看钟背面的机芯,是手工打造的,齿轮边缘有细微的痕迹,现代机器机芯是光滑的。”
年轻人眼睛一亮:“那这钟值多少钱?”
“保存得不错,能走吗?”陈野轻轻拧了拧钟上的发条,钟摆轻轻晃动起来,发出“滴答滴答”的声音。
“能走!我爷爷生前总给它上发条。”年轻人语气里带着骄傲,“我爷爷是钟表匠,当年在无锡开了家修表铺,这钟是他最喜欢的。”
老苏凑过来看了看:“这钟是民国二十年左右的,市场价至少两千,五百块太亏了。你要是想卖,我认识个收藏钟表的朋友,能给你两千五。”
年轻人摇摇头:“我不卖,想留着当纪念,谢谢师傅们!”说完,抱着木盒高兴地走了。
下午,陈野和老苏去了老苏朋友介绍的一户老宅——主人姓刘,要清理祖上留下的老物件。老宅在无锡南长街,是一座两层小楼,门口挂着“刘氏故居”的木牌,刘先生五十多岁,穿着西装,看起来很斯文。
“我父亲是教师,这些东西都是我爷爷留下的,放在阁楼几十年了,不知道值不值钱,想请你们看看。”刘先生领着他们上阁楼,阁楼里堆满了木箱,灰尘很厚。
陈野打开最上面的木箱,里面是一套银器:一只银碗、一双银筷、一把银勺,银器表面有一层灰白色的氧化层,碗身上刻着缠枝莲纹,筷尾有小小的“刘”字。他拿出银含量检测仪,把银碗放上去——显示含银量92%,是民国时期的“纹银”。
“刘先生,这是民国时期的银器套装,手工錾刻的,缠枝莲纹很精致,没有变形,市场价至少一万五。”陈野用软布轻轻擦了擦银碗表面的氧化层,露出银白色的光泽,“这氧化层是自然形成的,别用砂纸磨,用银器清洁剂就能擦掉。”
刘先生惊讶地说:“真的值这么多?我还以为就是普通银器。”
老苏打开另一个木箱,里面是几本书法字帖,都是民国时期的珂罗版印刷,封面是深蓝色的布面,上面有手写的题跋:“这是民国的字帖,珂罗版印刷很珍贵,尤其是有题跋的,市场价一本一千左右,你这有五本,能值五千。”
陈野又打开一个小木箱,里面是一枚银质奖章,上面刻着“无锡县立中学 优秀教师 民国三十五年”,边缘有细小的花纹。“这奖章是银质的,有历史价值,市场价大概两千,很有纪念意义。”
刘先生坐在阁楼的木凳上,叹了口气:“这些都是我爷爷的宝贝,他当年是无锡县立中学的教师,这奖章是他得的,银器是我奶奶的嫁妆。我本来想捐给博物馆,但博物馆说这些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