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3章 天墓无极(58)(7 / 10)

加入书签

算文物,让我自己处理。”

“您要是想卖,我们可以给您一个合理的价格,”陈野想了想,“银器套装一万五,字帖五千,奖章两千,总共两万二,您看行不?我们会好好保存,不会倒卖。”

刘先生点点头:“行,我信你们,这些东西放在你们手里,比放在我这强,至少有人懂它们的价值。”

搬东西的时候,刘先生突然说:“阁楼角落里还有个旧皮箱,里面是我爷爷的日记,你们要是不嫌弃,也拿去吧,说不定对你们有用。”

陈野打开皮箱,里面是几本线装日记,纸张已经泛黄,上面用毛笔写着民国时期的生活:“民国三十五年,教学生读《论语》,有个学生家里穷,没课本,我把自己的课本借给他”“民国三十七年,买了一套银器,给妻子当生日礼物”。

陈野心里一暖,把日记小心地放进帆布包:“刘先生,这日记我们会好好保存,以后要是整理出来,给您送一份复印件。”

走出老宅时,天色已经暗了。无锡的老街上亮起了灯笼,刘先生站在门口挥手:“谢谢你们,以后要是有时间,常来看看。”

老苏拍了拍陈野的肩膀:“今天收获不小,尤其是那套银器和日记,太有意义了。”

陈野点点头,手里抱着银器套装,心里满是感慨——线下鉴宝最动人的,从来不是捡漏赚了多少钱,而是能遇到这些藏着故事的老物件,能听到背后的人和事,就像这银器是嫁妆,奖章是荣誉,日记是岁月,每一件都带着温度。

晚上,他们住在无锡的一家老客栈。陈野把银器套装放进锦盒,把日记摊在桌上,用软布轻轻擦去上面的灰尘。老苏坐在旁边,翻着今天收的铜钱,突然说:“下周苏州有个老文房四宝交流会,有不少清代的毛笔、墨锭,你要不要一起去?”

陈野眼睛一亮:“当然去!我还没见过清代的老毛笔呢!”

他打开直播,对着镜头展示今天的收获:“各位,今天收了民国银器套装、袁大头、孙小头,还有一本民国教师的日记。其实玩老物件,不只是看价格,更要看背后的故事,比如这银器是嫁妆,日记里写着教书的日常,这些才是最珍贵的。下周去苏州看老文房四宝,咱们不见不散!”

直播关了,陈野坐在窗前,看着无锡的夜景。手里的银碗泛着柔和的光,日记里的字迹仿佛还带着温度。他想起这几天遇到的老奶奶、年轻人、刘先生,想起他们把老物件交给他时的信任,突然觉得,自己不是在“捡漏”,而是在替这些老物件“找新家”,替那些逝去的时光“留记忆”。

第二天一早,陈野和老苏坐大巴回甪直。路上,陈野把日记里的内容拍照整理,想以后做成图文,分享给更多人。老苏靠在椅背上,翻着《中国钱币图录》,时不时和陈野聊几句苏州交流会的事。

车窗外的太湖渐渐远去,陈野心里满是期待——苏州的老文房四宝,又会带来什么样的故事?那些清代的毛笔、墨锭,又藏着多少文人的情怀?他摸了摸帆布包里的鉴宝工具,知道这趟鉴宝之旅,还远没结束。

陈野回到甪直的民宿时,已是傍晚。他把从无锡收来的银器套装、银元、日记一一摆开,桌上瞬间铺满了老物件的光泽——银碗的缠枝莲纹在灯光下泛着柔白,袁大头的嘉禾纹清晰可辨,日记里泛黄的纸页还留着民国毛笔的墨痕。他拿出软布,小心翼翼地擦拭银碗上的氧化层,每擦一下,花纹就更清晰一分,仿佛在唤醒沉睡的时光。

“明天去苏州,得把文房四宝的鉴别知识再补补。”陈野翻开手机里存的《明清文房四宝图鉴》,重点看老毛笔的章节——狼毫笔的笔毫根部发黑、尖端发黄,羊毫笔通体雪白,兼毫笔则会标注“七狼三羊”的比例;笔杆的款识也有讲究,清代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