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3章 天墓无极(58)(3 / 10)

加入书签

下午,陈野去了古镇的老木匠铺,请师傅修红木椅的椅面。师傅姓吴,七十多岁,看了椅子就说:“这是同顺木坊的活,我年轻时见过,他们家的榫卯做得最扎实,你这椅子修修还能坐几十年。”

陈野坐在一旁看师傅修椅面,吴师傅突然说:“你这鼻烟壶不错,上次有个上海老板来,想找康熙仿宣德的,没找到,你要是想卖,我可以帮你联系。”

陈野摇摇头:“谢谢您,我想自己留着,以后给孩子看。”

傍晚,陈野打开手机,给远在老家的媳妇发了段视频,展示今天的收获。媳妇在视频里笑:“你别又捡一堆破烂回来,上次那铜炉不就没卖出去?”

“这次不一样,这鼻烟壶是好东西,红木椅也能当家具用。”陈野摸着鼻烟壶的象牙口,心里满是踏实——他跑线下集市,不只是为了赚钱,更爱这种和老物件打交道的感觉,每一件东西都有故事,每一次捡漏都是和过去的对话。

第二天一早,陈野去木匠铺取红木椅。修好的椅面重新打磨过,露出酸枝木的暗红色纹理,缠枝莲纹更清晰了。吴师傅递给他一瓶木蜡油:“每月擦一次,别放潮湿的地方,能传辈。”

陈野谢过吴师傅,把椅子运回民宿,刚放下,老苏的电话就来了:“小陈,明天去老宅的事定了,早上八点在古镇入口见,记得带好工具,那户人家有不少旧书和瓷瓶。”

挂了电话,陈野拿出帆布包,把放大镜、手电、图鉴都检查了一遍,又加了一块软布——老书和瓷瓶怕刮伤。他坐在红木椅上,看着桌上的鼻烟壶和粉彩小罐,突然觉得这趟甪直没白来。

夜里,古镇的灯亮了,陈野抱着鼻烟壶坐在天井里,用软布轻轻擦壶身。月光洒在青花山水上,好像能看到几百年前,有人拿着它在书房里品鼻烟的样子。他想起老苏说的老宅,想起可能遇到的老物件,心里满是期待——线下捡漏的乐趣,就在于这种未知,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转角,会遇到什么样的宝贝,什么样的故事。

第三天清晨八点,陈野准时在古镇入口等老苏。老苏带着个穿牛仔裤的年轻人,介绍说:“这是小陆,老宅主人的孙子,今天带咱们去清理。”

小陆二十多岁,说话很直:“我爷爷去世后,老宅一直空着,里面的东西我不懂,你们看着给价,别让我亏就行。”

陈野点点头,跟着他们往老宅走。老宅在古镇深处,门口挂着块褪色的木匾,上面刻着“陆府”二字,推开大门,一股霉味混合着老木头的气息扑面而来。

院子里长满了杂草,正房的门虚掩着,小陆推开门:“东西都在里面,你们慢慢看,我在院子里等着。”

陈野和老苏走进正房,里面堆着不少杂物:旧书堆在墙角,瓷瓶放在八仙桌上,还有几个红木盒子散在地上。陈野先走到旧书堆前,拿起一本线装书,封面写着“论语集注”,翻开来,纸张是民国的毛边纸,上面有手写的批注,字迹工整。

“这是民国的线装书,有批注的更值钱。”老苏凑过来看,“你看批注的日期,是民国二十五年,正好是抗战前,有历史价值。”

陈野又拿起几本,都是民国的国学书籍,没有缺页,只是封面有点磨损。他心里盘算:这堆书大概有二十本,市场价一本两百左右,总共能值四千。

走到八仙桌前,陈野的目光被一个青花瓷瓶吸引了。瓶身画着“岁寒三友”——松、竹、梅,青花发色浓艳,瓶底的款识是“大明宣德年制”。他心里一紧,拿出放大镜仔细看:釉面有橘皮纹,青花有铁锈斑,看起来像宣德的,但款识的“德”字没有中间的一横——宣德款的“德”字大多有横,没有横的是康熙仿的。

“老苏,您看这瓶。”陈野递过去,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