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2章 天墓无极(47)(4 / 9)
,我和陈九爷则假装游客靠近。
“动作快点,找到母范就走!”一个瘦高个的声音传来,正是之前在麦积山逃脱的寻古会成员。周老突然上前一步,手中的瓷脉罗盘掷出,正好砸中瘦高个的手腕,撬棍“当啷”落地。“敢动景德镇的宝贝,先问过我这双拉坯的手!”周老的声音不大,却带着窑火淬炼的刚劲。
寻古会的人见状立刻掏出手电,想要反抗,青禾已经从后方冲出,青铜钥匙化作短剑,几下就挑落了两人的武器。王警官带着警员随后赶到,将剩下的人团团围住。瘦高个还想挣扎,周老捡起地上的瓷片,精准地砸中他的膝盖:“制瓷讲究‘心稳手稳’,你们这种心术不正的人,不配碰景德镇的宝贝。”
制服寻古会后,周老领着我们来到竹林深处的一处隐蔽洞口,洞口被藤蔓和窑砖掩盖,上面刻着宋代的“窑神纹”。周老用瓷脉罗盘对准纹路,罗盘的红光与纹路重合,洞口缓缓打开,一股带着窑灰气息的凉风扑面而来。
沿着石阶往下走,地下窑洞比想象中宽敞,两侧的墙壁上还残留着宋代窑火的痕迹,每隔几步就有一个空置的匣钵。走到窑洞深处,一座石台上放着一个半人高的青灰色陶范,范身上刻着繁复的饕餮纹,正是宋瓷母范!母范的表面还残留着当年的釉料,在手电筒的光线下泛着温润的光泽。
“这就是宋瓷母范,”周老轻轻抚摸着母范,像是在触碰老友,“你们看这范口的弧度,是宋代工匠用‘手量法’一点点磨出来的,没有任何工具能替代。母范的内壁还刻着‘永保华夏瓷脉’六个小字,是当年工匠们的心愿。”
就在我们准备将母范转移到安全地方时,窑洞突然开始震动,顶部的窑砖簌簌掉落。周老大喊:“是寻古会的人动了窑洞里的‘釉料机关’!快把母范搬到中间的瓷台上,那里是窑洞的承重核心!”
我们合力将母范抬到瓷台,周老从怀中取出一小罐“秘釉”,均匀地涂抹在母范与瓷台的接触处。神奇的是,秘釉刚涂完,震动就渐渐平息,窑砖也停止了掉落。“这是宋代工匠留下的‘稳窑秘釉’,能加固窑体,”周老解释道,“当年为了保护母范,他们在窑洞里设了三重机关,釉料机关只是第一重。”
在窑洞的角落,我们还发现了一个青铜匣子,里面装着宋代的“制瓷图谱”,图谱上用毛笔详细记录了选料、拉坯、施釉、烧制的全过程,甚至标注了不同窑火温度对应的釉色变化。“这图谱比《天工开物》里的记载还要早几百年,”周老激动地说,“有了它,我们就能更精准地还原宋代官窑的工艺。”
离开珠山遗址后,我们将母范和图谱交给景德镇陶瓷馆保存,周老也加入了我们的守护团队。在瓷坊的日子里,周老教我们辨别古瓷的真伪——“看青花要观‘晕散’,宋代青花的晕散像水墨在宣纸上的痕迹,假的则生硬刻板;摸釉面要感‘润度’,老瓷的釉面像玉,新瓷则发涩。”
临走前,周老送给我们一套“瓷魂工具”——一把拉坯用的竹刀,一支画青花的狼毫笔,还有一小块秘釉:“以后遇到与瓷器相关的秘藏,这些工具或许能帮上忙。景德镇的瓷脉,以后就拜托你们多照拂了。”
兽骨册的光带此时又有了新的指向,这次落在浙江龙泉市,标注着“龙泉窑遗址,藏有‘哥弟窑合璧瓷’”。周老看着册页上的光带,若有所思:“龙泉窑的哥窑以冰裂纹着称,弟窑则以粉青釉闻名,‘合璧瓷’应该是将两种工艺融合的珍品,要是能找到,对研究宋代制瓷史可是重大突破。”
我们驱车前往龙泉,沿途的山路旁随处可见废弃的窑址,青灰色的窑砖在阳光下泛着岁月的痕迹。抵达龙泉窑大窑遗址时,当地文保所的林所长已经在等候,他手中拿着一块龙泉窑的残片:“我们昨天在清理清代窑坑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