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2章 天墓无极(47)(3 / 9)
,在三塔中的千寻塔地宫前,他用铜剑打开了地宫的大门。地宫内铺着一层厚厚的檀香木,中央的石台上放着一个紫檀木盒,盒内正是“南诏国史卷”。史卷用汉文和白文两种文字书写,详细记录了南诏国与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其中提到南诏国曾派遣使者前往长安学习中原文化,还将白族的音乐、舞蹈传入唐朝,促进了两地文化的融合。
“这卷史卷是研究南诏国历史的重要文献,”老人说,“它证明了大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原地区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
在大理的日子里,我们还走访了喜洲古镇、双廊古镇等白族聚居地,在喜洲古镇的一座白族民居内,我们发现了一批清代的“白族扎染图谱”,图谱上不仅有白族传统的扎染图案,还融入了中原的吉祥纹样,如牡丹、莲花等,展现了白族文化与中原文化的深度融合。离开大理前,老人送给我们一块手工扎染布,上面绣着“风花雪月”四个字:“希望你们带着这块扎染布,继续传播白族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大理与中原的文化渊源。”
手中的兽骨册此时光芒柔和,文明脉络图上的光带已经覆盖了中国的每一个角落。我们知道,还有无数的文明秘藏等待着我们去发现,还有无数的文化故事等待着我们去讲述。而青禾、白族老人这些新伙伴的加入,让我们的守护之路更加坚定。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华夏文明的火种将永远燃烧,而我们,将永远是这火种的守护者。
大理的扎染布还带着靛蓝的清香,我们握着老人赠予的“风花雪月”纹样布料,站在洱海边时,手中的兽骨册突然泛起青釉般的光泽,文明脉络图上的光带向东南方向延伸,最终落在江西景德镇的位置,旁边浮现出一行小字:“瓷都秘窑,藏有宋瓷母范,需寻‘瓷魂传人’共护。”
陈九爷摩挲着册页上的光泽,眼睛一亮:“景德镇是千年瓷都,宋代官窑更是瓷中绝品。这‘宋瓷母范’要是真存在,那可是能复刻出宋代官窑瓷器的宝贝,寻古会的人肯定不会放过。”青禾握着青铜钥匙,指尖在上面轻轻划过:“‘瓷魂传人’应该是守护母范的匠人,我们得尽快找到他们,不然母范恐怕有危险。”
我们驱车前往景德镇,抵达时正值瓷都的“开窑季”,老城区的巷子里飘着窑火的暖意,随处可见晾晒的瓷坯和堆叠的匣钵。按照兽骨册的指引,我们来到一条名为“古窑路”的老巷,巷子深处有一家挂着“明远瓷坊”木牌的作坊,作坊门口坐着一位白发老人,正拿着细毛笔在瓷坯上勾勒青花缠枝纹,手上的老茧比瓷坯上的纹路还要深。
“你们是来寻‘宋瓷母范’的吧?”老人头也没抬,笔尖依旧稳如磐石,“我叫周明远,是景德镇第28代瓷魂传人。母范藏在珠山官窑遗址的地下窑洞里,三天前我发现有人在遗址附近徘徊,看身手像是寻古会的人。”
我们跟着周老走进作坊,后院的窑炉还冒着余温,墙角堆着几块宋代官窑的残片。周老拿起一块残片,指着上面的冰裂纹:“这是宋代官窑的典型特征,而母范就是制作这种瓷器的‘模子’,一块母范能衍生出上百件瓷器,是宋代制瓷工艺的精髓。当年南宋南迁时,工匠们把母范藏在地下窑洞里,怕的就是落入外敌之手。”
为了确认母范的位置,周老取出祖传的“瓷脉罗盘”——罗盘的盘面不是普通的八卦纹,而是用瓷土烧制的,上面刻着景德镇历代窑口的分布。当罗盘指针指向珠山方向时,盘面突然泛起红光,周老脸色一变:“不好!寻古会的人已经找到窑洞入口了!”
我们立刻赶往珠山官窑遗址,遗址公园内的游客寥寥无几,靠近后山的一处竹林里,果然有几个穿着登山服的人在徘徊,腰间隐约露出撬棍的轮廓。王警官示意我们分散包抄,青禾悄悄绕到竹林后方
↑返回顶部↑